1661 阅读 2022-05-18 10:10:41 上传
整合融通——语言学研究中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汪少华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话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和结项评审专家。2010-2011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师从世界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 教授;2003-2005年期间在南京师大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2002年期间在复旦大学外文系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已在国内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外国语》、《现代外语》和《中国外语》等期刊上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2部专著、10余部编著和1部译著,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5项科研项目,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12个奖项。曾多次参加国际会议或论坛,于2015年10月25日至10月29日赴俄罗斯参加金砖国家全球大学峰会,于2011年7月12日在西安参加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曾赴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多所大学交流和访问。目前研究兴趣主要有: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话语研究、词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等。
整合融通
理论创新是各学科的生命线,如何突破以往的研究范式,并建立凸显本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不仅影响学科发展基石,更关乎学科发展前景。就语言学学科而言,如何在理论研究中有所突破创新,是摆在广大语言学研究者和外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来源:汪少华.整合融通——语言学研究中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J].当代外语教育,2021(2):14-17.
01
新文科驱动学科交叉、整合融通的研究
2019年,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全国高校在2019—2021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新文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的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专业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新文科”的提出,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一次新的互动与融合,倡导运用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和阐释人文社科领域的传统问题。
进一步而言,“新文科”新在交叉融合,至少包括3个方面,即文理层面的交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相较之下,文理交叉难度较大,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难度较小。因此,在“新文科”的背景下,语言学研究者和外语教师需顺势而为,汇入“新文科”建设和改革的潮流之中,以学科交叉、整合融通为主线,推动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02
整合融通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研究创新的路径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融通。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有人认为创新就是创建一门新的学科,或者在某一学科建立起一套全新概念的新的理论体系,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实际上,继承与创新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基础,为创新提供前期准备;创新是发展,是继承的升华。科研创新要求在继承的同时敢于怀疑,善于扬弃,整合融通,探索创新。换言之,只有在充分消化并吸收以往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整合创新。笔者认为,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摸象的盲人”!不同学科、不同理论都只不过是提供给研究者从多元视角认识“大象”全貌的工具而已。在语言学领域,任何语言学理论都不是万能的,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语言问题。因此,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实际上,认知语言学并非一个语言学流派,而是一个集大成者。认知语言学兼容了基本观点一致的诸多学科,认为语言是认知的组成部分,反映出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和功能等多维度的互动,认知语言学可运用认知科学的一切有益成果来解释语言现象。而认知科学本身也是多学科研究,涵盖了教育学、语言学、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
福科尼耶和特纳(Fauconnier&Turner)曾指出:我们一直强调创新源自于概念整合。但是,创新也依赖于长期被人们熟知和使用的心理结构。人类文化和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保守的,是源自于心理结构和现有观照的产物。同样,概念整合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特征,通常运用输入空间、整合模框和固着于现有概念结构的类属空间,在支配原则的驱动下使合成空间朝着人类尺度结构的熟悉方向运行。因此,概念整合本身就固着于现存的实物,层创结构——概念上的和形式上的——均可通过概念整合在保守的整合网络中形成。
即使是新的理论体系的创建,也离不开对以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语言学领域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的创建过程。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创始人、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Lakoff)将架构语义学、社会学和传播学中的“架构”(Frame,曾译:框架)概念引入政治话语领域,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立了架构理论。架构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于1932年首次提出的“架构”概念,其发展演变与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Minsky)、美国语言学家、“架构语义学之父”菲尔莫尔(Fillmore)、美国学者恩特曼(Entman)等提出的架构概念均有关联。尽管各学科领域关于“架构”的概念界定和理论解释不尽相同,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孤立,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语言学领域架构理论的发展轨迹体现出继承与创新、整合与融通的紧密关联和内在价值。
此外,在语言学领域,与架构概念类似的术语还有不少,比如域(domain)、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等,那么架构与类似概念间究竟有何异同呢?综合科韦克斯(Kövecses)、福科尼耶和特纳的观点可知,意象图式、域、架构、心理空间均指说话者用来组织自己体验的一种概念结构,但是四者的图式化等级(schematic hierarchies)程度有所不同。意象图式的图式化程度最高,心理空间的图式化程度最低,概念最为丰富,域和框架介于二者之间。心理空间与语境相连,储存在工作记忆之中;意象图式、域和架构均储存在长时记忆之中;意象图式属于类似性结构,域、架构和心理空间是非类似性结构。换言之,四者之间是包含关系:意象图式包含域矩阵、域矩阵包含架构、架构包含心理空间。由此可见,从认知科学到认知语言学,再到架构理论的创建,都是整合融通的结晶。整合融通是语言学研究中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03
语言学整合融通研究的具体路径
鉴于社会学科和人文科学的继承性,作为研究者必须广泛阅读相关学科已有的代表性文献,汲取其理论精髓,整合融通以往的概念和原理,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否则,研究者的所思所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新时代,外语工作者也能有所作为,尤其是在语言服务、跨文化沟通、中国话语构建、中国文化的译介、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使语言学研究者和外语教师少走弯路、走得更远,孕育出更多、更有生命力的语言学理论创新的成果。
当然,创建新的语言学理论流派绝非易事,创建新的语言学理论体系也非一日之功,但是语言学研究者和外语教师可以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个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具体而言,语言学可与其他学科整合融通,如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与神经科学、语言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与社会学、语言学与新闻传播学、语言学与计量学、语言学与政治学等;语言学内部不同研究方向也可整合融通,如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与话语研究、句法学与文学、生态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多模态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等;语言学内部不同研究方法的整合融通,如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内省法与实验法、语料库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等;国外的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实践、话语实践等方面结合,即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话语理论的本土化等。具体而言,目前认知语言学可以整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神经科学中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脑电波(EEG,electroencephalo-graph)、脑磁图(MEG,magnetoencephalography)等技术原理。此外,参考语料库、计量学等学科的方法,也可广泛应用到计算机科学、语言教学、话语研究、网络语言分析等多个方面。近20年来,笔者的研究方向从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与应用转到架构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从认知语言学研究与应用转到话语研究,尝试运用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美国政治话语中的架构与隐喻,整合认知语言学与话语研究理论、认知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将莱可夫的架构理论本土化,应用于中国政治话语的阐释和建构研究之中。
总之,我们要以学科交叉、整合融通为主线,走出科研误区,在充分消化和吸收现有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多一双慧眼,发现以往理论的不足,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理论视角,在继承的同时力争创新。有了整合融通的源头活水,我们才能产出更多有生命力的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