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 阅读 2020-11-27 11:24:20 上传
会议讲座: 会议
形 式: 回放
主 讲 人: 王军 教授 、孟华 教授 、张杰 教授 、张智庭 教授 、王永祥 教授 、唐小林 教授
主办单位: 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原中国社会语言学会)
承办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
人 数: 300
第二届社会语言学高端国际论,语言景观与语言生活符号化
王军 教授 、孟华 教授 、张杰 教授 、张智庭 教授 、王永祥 教授 、唐小林 教授
王军教授、从空符号的概念出发,聚焦汉字“青”,深度解构所指为空的空符号,研究所指的泛化、空化、不确定的问题。所谓所指为空,并非是无所指,而是所指较为宽泛、笼统、模糊,需要受话人去填充这些空洞,从而获得具有个性特质的意义理解。“青”的所指源自具体,却归于模糊,从微观的“青”引发更多对中国文化概念的宏观思考。
孟华教授、基于合治的立场,认为符号景观是集体性凝视的可道说之物,即语象合治之物。语符用以显象,象符用以道说。在象符性景观符号中,语符以口语或私语的方式介入景观物,而象符处于语象关系的主导地位,以象定语;在语标性符号景观中,语标以书写或公语的方式参与对景观物或象符的显象,并起主导性作用,以语定象。通过案例对比,可以发现以自然景观符号为主导的解家河,表现为散点离心的显象话语,以语标景观符号主导的唐家庄,表现为聚落向心的成象话语。
张杰教授、认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在享受智能给自身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科学研究尊重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却面临主体的失落,主体只是对客观对象的感知。悖论产生的原因是二元对立的理性思维。文学批评也陷入了同样难以摆脱的困境,科学的理性分析与审美的情感缺失。文学研究不可能不依赖理性化的批评手段,然而必然会丢失的则是文学艺术的灵魂,即审美的情感因素。文学符号学批评要努力探索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把批评的重点置于文本的意义再生机制和发掘文本的可阐释空间。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变更,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即走向新的人化,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社会,“符号化”是世界的表征,“智能化”是生活的方式,“情感化”是生命的内涵。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社会才能真正拥有人工智能。多元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性则是前提和基础,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思想解放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技术上的革新。
张智庭教授、探讨了“半-象征编码”的术语概念。“半-象征”概念和理论,首先由巴黎符号学学派创始人格雷马斯提出,指“单平面符号”,即“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大类符号。“半-象征编码”不是被“表达平面”与“内容平面”之间的相符性所确定,而是属于这两个平面的不同范畴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表达平面”与“内容平面”上被社会文化的编码所框定。在社会生活中,“半-象征编码”可用来表征位置高、低、“主位”与“次位”、习俗及方向性的半-象征意义。引入“半-象征编码”的概念,使造型艺术和诗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也进入了叙述符号学的研究与分析之中,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叙述符号学的研究领域。
王永祥教授、从符号、能指、所指等基本概念入手,进一步澄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意义,认为“可论证说”和“象似说”所谈问题与索绪尔的观点不是一个维度的问题,“可论证说”关注的是语言符号的历史演变,“象似说”是从认知视角研究语言符号的认知操作,而索绪尔所论述的是语言符号的本质,是构成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语言生成模式的动态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进入语言系统之前的能指和所指分别从声音实质的思想概念中分解出来,这种分解是任意性过程;第二,分解出来的任意性能指和任意性所指获得结合,这种结合采取的是纯粹任意性的方式。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即相对任意性)则表现在进入语言系统之后的符号受制于语言的规约性进行构词、组句和谋篇的过程。
唐小林教授、从皮尔斯的符号三元关系着手,强调第三性“解释项”的存在意义,第三性是我们的意识与感受之间的一种普遍法则,一种被支配的习惯,一种一般化的倾向,继而从符号学的视角来解释今天世界的“不确定性”。在符号学的意义上,我们无法为当今世界解读出一个确定的“对象”,因为解释项处于无边的滑动之中。“今天世界”正在“逆向演变”,“封闭”也将常态化。当“封闭”成为常态化,人类开始“逆向”发展,人无往不在“封闭”之中。万维网使人类经由媒介走向开放,迎接符号世界的交往,却不得不经由媒介封闭起来,面对现实,承受“不确定性”的文化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