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有效改善学习者的发音状况,我们必须重视辅音的产出质量,因为如果不能正确产出辅音,则会造成一定的口音,进而导致误解,影响交流的效率。辅音产出偏差广泛存在于以任何语言为母语的二语学习者中,前人也因此从多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塞擦音—辅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习得状况研究尚少。另外,方言对二语塞擦音习得的影响并未得到广泛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音教学的效果。因此,本文拟从声学语音学角度出发,对哈尔滨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塞擦音的产出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其在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声学实验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哈尔滨英语学习塞擦音的产出有哪些特征?其塞擦音的产出与母语者存在哪些不同?2)导致以上差异的具体原因有哪些?3)迁移理论和语言学习模型在母语对目标语塞擦音习得影响方面的预测能力如何?具体而言,本文借助AESOP-CASS语料库,选择其中16名美国发音人(7女9男)及50名哈尔滨地区英语学习者(25女25男)所发的含塞擦音的英语单词作为研究样本,并利用声学语音学软件Praat 4.6对以上声音样本进行标注,分割出其中的塞擦音。在此基础之上,提取出本研究所需的对应参数值。本文选择对能够反映塞擦音清浊及送气状态的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以及体现发音器官紧张程度的GAP作为参数建立声学空间格局,借此对母语者及学习者塞擦音产出的分布进行描述及对比。另外,为探究学习者英语塞擦音的习得状况,量化学习者与母语者在塞擦音产出上的差异,本文又对母语者及学习者的以上两组参数值以及另一能够反映塞擦音特征的重要参数—摩擦段时长(Duration of Friction,DOF)—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 T-test),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者与母语者在发音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若存在,则说明学习者对该音素的习得状况较差,反之则较好;振幅(Amplitude)的变化与发音部位的前后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该参数被用作另外一个反映母语者与学习者产出差异的分析参数。本研究将两组发音人中摩擦段时长最接近该组平均值的声音样本所对应的振幅变化作为代表,将其与另一组中的代表声音样本在语图上以及波形图上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母语者及学习者在发音部位前后上的差异。同时,本研究还提取了学习者哈尔滨方言塞擦音的相关参数值,以便于探究学习者母语对目标语学习的影响。另外,为了分析学习者常用的工作语言—普通话—对其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本文又从前人的实验数据中引用相关普通话数据,以方便后期对比分析。迁移理论和语言学习模型理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分析母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理论,本文也拟借用以上两大理论解释学习者与母语者的塞擦音产出差异。同样,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英语塞擦音与哈尔滨方言中塞擦音的异同,再将其与学习者的习得状况相结合,最终得出母语对目标语产出的作用,并利用中介语理论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母语者,学习者在发塞擦音时,其舌位活动范围较大,其舌位最高点较之母语者也存在过于靠前或靠后的现象。另外,学习者在发部分音素时往往省去释放前的爆破,部分音素在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擦音-塞擦音-塞音的区分、以及摩擦段时长方面与母语者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但学习者对于英语塞擦音中的清浊和送气状态却表现出较好的习得状况。就母语对目标语的迁移作用而言,无论是母语与目标语之前的相似性还是差异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碍学习者对目标语塞擦音音素的习得,一些非语言因素,如学习者的目标语起始学习年龄、学习动机、语言环境等都会影响其目标语的习得。这一发现也进一步印证了语言迁移理论和语言学习模型在母语对目标语习得影响方面的预测能力,具体而言,两者在这一方面都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然而任何一个理论单独应用都无法解释母语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掌握哈尔滨地区英语学习者塞擦音产出的偏误特征及其原因,从而更加高效地对其发音进行纠正,提高语音教学效率。另外,这一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撑,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更好地掌握这一地区发音人的塞擦音发音特征,从而合成出更加自然的声音样本。同时,就理论方面而言,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语言学习模型及迁移理论在塞擦音习得分析中的有效性。
年份: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