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个人简介:

孙玉文,男,1962年5月生,湖北黄冈人。1983年在湖北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随即留校任教;1986年在湖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唐作藩、郭锡良、祝敏彻、刘宋川等四位教授,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1994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郭锡良教授,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人物专访:

【中文名师】孙玉文:学术——在时代中超越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专著与论集:

《汉语变调构词考辨》,商务印书馆,2015年。

《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释名疏证补》点校(与祝敏彻合作),中华书局,2008年。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与编写或编著:

  1. 《古代汉语经典精读》(与邵永海共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

  2. 《辞源》(第3版)审音通审,午集主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

  3.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跟杨逢彬、梁涛修订审定),中华书局,2013年8月。

  4.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师用书》(跟杨逢彬、梁涛修订审定),中华书局,2013年8月。

  5. 《中国语音学史》(林焘主编,参编),语文出版社,2010年6月。

  6. 《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参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

  7. 《汉语新探》(参编),崇文书局,2007年2月。

  8.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林焘主编,参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论文:

  1. 《谈“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厦大中文学报》,2017年1月。

  2. 《研究上古音必须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丁启阵<汉语复辅音说辨正>序》,中华书局,2016年8月。

  3. 《谈谈方言史研究中的考本字和求源词》,《文献语言学》(第2辑),华学诚主编, 中华书局,2016年7月。

  4. 《试谈三首古诗若干语句的言外之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5. 《立足汉语汉字特点,继承汉语字义研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9日。

  6. 《猴字说猴子》,《光明日报》,2016年2月21日。

  7. 《训读举例》,《文献语言学》(第1辑),华学诚主编, 中华书局,2015年11月。

  8. 《李建强〈来母字及相关声母字的上古音研究〉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9月。

  9. 《谈谈南北朝至隋唐的反语—为纪念陈新雄先生八十冥诞而作》,《陈新雄教授八秩诞辰纪念论文集》,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

  10. 《古文训诂掇遗五则——兼谈古文注释者的修养》,《中文论坛》(第1辑),湖北大学文学院《中文论坛》编辑委员会,2015年2月。

  11.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长江学术》,2015年1月。

  12. 《释古诗“采葵持作羹”》,《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第1期。

  13. 《汉语音变构词与和汉语声韵调配合的空当》,《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研究(上)》,商务印书馆,2014年12月31日。

  14. 《二等聲母的上古音構擬問題》,《國學學刊》,2014年第1期;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15. 《考“苕”》, 《長江學術》, 2014年第1期。

  16. 《黄冈话词语零札(续一)》,《正学第2辑》程水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1日。

  17. 《從聯緜詞看莊組的上古擬音》,《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6輯,2013年12月;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18. 《漢語雙音詞兩音節之間語音異同研究》,《語文研究》,2013年第3期;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19. 《变调构词研究和诗歌的鉴赏与研究》,《中国训诂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

  20. 《了解一个多音多义字古代音义配合的最佳途径——以<经典释文>给“华”字的注音为例》,《刘又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21. 《扬雄〈方言〉折射出的秦汉方音》,《语言学论丛》(第44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又载《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9期;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22. 《从〈辞源〉午集试修订看第三版对1979年修订本的改进》,《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九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

  23. 《“杰出科研人才”断想》,《中国语言学》(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24. 《黄冈话词语零札》,《正学》(第1辑),程水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

  25. 《陈宁〈明清曲韻書研究〉序三》,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26. 《談大型漢語辭典古代異讀字字音選擇》,《蘇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27. 《談大型歷時詞典編寫和修訂中復詞條目的注音》,《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3期。

  28. 《大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编写与修订如何处理多音多义字的音义关系——以“解”字为例》,《先秦两汉学术》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2013年3月1日。

  29. 《王力先生的同源词研究》,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3年1月。

  30. 《张忠堂〈汉语变声构词研究〉序》,《汉语变声构词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10月。

  31. 《汉语一二等韵之间语音转换的变韵构词举例》,《中华字典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

  32. 《上古汉语音变构词中的特指构词》,载《民俗典籍文化论丛》2010年第7辑,又载《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7期。

  33. 《谈音变构词研究中扩大研究材料范围的一种方法——以“扫”字为例》,《田野春秋——庆祝詹伯慧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五十八周年纪念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34. 《以“难”为例谈如何确定原始词和滋生词以及词义发展线索》,《基于本体特色的汉语研究——庆祝薛凤生教授八十华诞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35. 《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以“恶”字为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8辑。

  36. 《扬雄<方言>与方言特征词的判定问题——以<方言>部分方言词的重复注释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又载《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1期。

  37. 《谐声层级和上古音》,《汉藏语学报》,2011年第5期;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38. 《略论汉语音变构词》,《江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9. 《崔彦〈全金诗〉韵部研究·序》,《〈全金诗〉韵部研究》,大连出版社,2011年3月。

  40. 《钟如雄〈大唐诗律学〉序》,《大唐诗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

  41. 《谐声系列和上古音》,《中国语言学》(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42. 《清代古音研究》,《中国语音学史》,语文出版社,2010年6月。

  43. 《古代语音的拟测》,《中国语音学史》,语文出版社,2010年6月。

  44. 《中国的语言优势与中国语言学》,《多视角下的中国语言与文化探讨》,韩国文化社,2010年6月20日。

  45. 《配对的原始词和滋生词可以发展相同相近的词义例说》,《语文研究》2010年第二期。

  46. 《大型语文工具书编写和修订应该加强字的音义关系的研究—以“被”字为例》,《中国训诂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又载《北大中文学刊》(2010年卷),北大出版社,2010年10月。

  47. 《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一)》,收入《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20日;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48. 《汉藏诸语言词汇比较中的词义对应问题》,《中国语言学》(第1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49. 《谈根据同义词词义平行的例证区别词义引申和用字假借》,《汉语教学与研究》(第9辑),[韩国]首尔出版社,2008年。

  50. 《上古汉语特殊谐声中声母出现特殊变化的大致时代的一些例证》,《汉语新探》,崇文书局,2007年;充实后又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第18辑),[韩国]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2008年;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51. 《书评〈训诂学〉(郭芹纳著)》,(与宋亚云合作,第一署名),香港《东方文化》第41卷第2期,2008年。

  52. 《〈扬雄方言校释汇证〉评介》,《语言科学》,2008年第1期。

  53. 《同源词研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美国《中西文化交流学报》第一卷第一期(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Volume1,Issue1),2009

  54. 《试释湖北黄冈话“模母暮木”等字读【mo?】的现象——兼谈汉语史上的阴阳对转问题》,《长江学术》,2007第1期。

  55. 《从音义结合的角度训释唐诗几个语句中的词义》,《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

  56. 《从官话中几个字的读音变化看例外音变与语音构造的规律》,《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

  57. 《上古汉语词缀构拟析评(上)》,《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又收入《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后又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58. 《上古汉语词缀构拟析评(下)》,《汉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又收入《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后又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59. 《上古汉语特殊谐音中声母出现特殊变化的大致时代的一些例证》,《汉语新探——庆祝祝敏彻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2007年2月;充实后又载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第十八辑),2008年;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60. 《熔古今中外于一炉——在王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语言学论丛》35辑,2007年;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61. 《释词札记五则》,《语苑撷英》(二)—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62. 《两汉至明清汉语的音变构词例证》,《语言科学》2006年第5期;又载《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2期。

  63. 《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文字学论丛》(第3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7月。

  64. 《汉语史研究中材料的考证与运用》,《中国音韵学》200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又载《中国语言学》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65. 《浅谈<故训汇纂>的价值》,《<故训汇纂>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66. 《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上古早期的音值构拟及分化条件问题》,《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67. 《上古音构拟的检验标准问题》,《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68.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之研究·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69. 《从古代注音材料看“等”和声调在联绵词构词中的作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又载《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辑),巴蜀书社,2006年;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0. 《一个原始词可以滋生表示同一概念的两个不同滋生词例说》,《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长江学术》第4辑,2003年;又载《人文讲坛讲演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71. 《浅论〈故训汇纂〉的价值》,《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2.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又载杨建波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73. 《从“闻”、“见”的音变构词看上古汉语有被动构词》,《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74. 《王力》,载《中国现代语文字学传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75. 《先秦联绵词的语音研究》,《古代语言现象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6. 《语词札记十则》,《语言学论丛》(第21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期。

  77. 《论“辟”的音义》,《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8. 《论“朝”的变声构词》,《湛江师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9. 《先秦联绵词的声调研究》,《语言学论丛》,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80. 《论“差”字的音义》,《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81.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指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收入《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82. 《“背”音变构词所反映出的原始词和滋生词音义关系的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又载《新疆大学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8月。

  83. 《唐纳先生“滋生词用在复合结构中”说质疑》,《汉语史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1月。

  84. 周萍主编《大学语文》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85. 《阅读古诗文应该懂一点古植物词知识》,《语言研究》(增刊),2001年6月。

  86. 《通过汉字来认识古代汉语的词(下)》,《中学语文》,2001年第5期。

  87. 《文言和白话为什么脱节》,《中学语文》,2001年第1期。

  88. 《学习文言文必须贯彻历史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下)》,《中学语文》,2000年第11期。

  89. 《学习文言文必须贯彻历史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上)》,《中学语文》,2000年第9期。

  90. 《漫谈文言文》,《中学语文》,2000年第7期。

  91. 《谈李商隐<锦瑟>诗中“思华年”的“思”》,《书品》,2000年第7期。

  92. 《也谈〈屈原贾生列传〉中“濯淖污泥”的训释问题》,《书品》,2001年第6期。

  93. 《先秦联绵词的声调研究》,《语言学论丛》26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后收入《上古音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94. 《“假”“借”“丐”变调构词的三则考辨》,《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95. 《<桃花源记>“男女衣著”的“衣著”怎么解释》,《文史知识》,2000年第7期。

  96. 《论“食”的音变构词》,《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

  97. 《“乐”变调构词的一则考辨》,《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98. 《“睡觉”音义源流研究》,《文史哲学报》(台湾),1999年第4期。

  99. 《“喂”这个词儿是怎么来的》,《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100. 《论“著”的音义》,载《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101. 《〈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读后》,《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02. 《“”的现代汉语读音规范》,《辞书研究》,1999年第4期。

  103. 《汉语变调构词的若干理论》,《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北大版),1998。

  104. 《上古汉语侵部字向中古汉语通摄转化举例》,《语苑颉英》,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5. 《〈经典释文〉成书年代新考》,《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106. 《“数”音变构词的三则考辨》,《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

  107. 《简评王传德、尚庆栓“合著”的<汉语史>》,《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

  108. 《释“傩”的语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12期。

  109. 《从染纸到“装潢”—谈谈“装潢”的“潢”》,《语文建设》,1997年第10期。

  110. 《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11. 《读〈左传范围副词〉》,《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112. 《马氏文通对传统学术的继承》,《原学》(第五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

  113. 《孔广森、江有诰与黄侃古声调学说析评》,《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6年1、2期合刊。

  114. 《说“恶”去入别义的时间》,《语文研究》,1995年第4期。

  115. 《“鸟”“隹”同源试证》,《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116.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又载《语言文字学》1994年第12期。

  117. 《中古尤韵舌根音有重纽试证》,台湾《清华学报》,1994年24卷第1期。

  118. 《李贤〈后汉书〉音注的音系研究(上)》,《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119. 《李贤〈后汉书〉音注的音系研究(下)》,《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120. 《上古汉语四声别义例证》,《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

  121. 《上古汉语大量出现专指牲畜毛色的单音词的文化背景》,英国《宏观语言学》,1993年第4期。

  122. 《略论四声别义与中古口语之关系》,《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123. 《略论清儒关于上古汉语四声别义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又载《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9期。

  124. 《古声谈屑》,《成人教育学刊》,1992年第3期。

  125. 《音有正变:音之敛侈必适中—读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札记之一》,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又载《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11期。

  126. 《词义小札》,《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

  127. 《顾炎武<古音表>中“并入”和“收入”解释》,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又载《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2期。

 

专业领域: 

汉语史

 

担任课程:

本科生课程:

  1. 古代汉语

  2. 古文选读

  3. 大学国文

  4. 中文工具书

  5. 音韵学

  6. 汉语史(上)

 

研究生课程:

  1. 训诂学

  2. 汉语语法史

  3. 上古音研究

  4. 古音学

  5. 音义关系研究

  6.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

  7. 中国语言学史

  8. 语言学名著选读

  9. 马氏文通研究

  10. 音韵学

 

科研项目:

2013—,上古音丛论,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

2003-2006年,先秦联绵词的语音研究,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独立承担

2000-2004年,汉语变调构词考辨,教育部,独立承担

 

获得奖项:

1999年6月,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1999年7月,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世顺一等奖,北京大学。

2015年10月,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北京大学

2016年10月,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岳麓书院、凤凰网、凤凰卫视

来源 https://chinese.pku.edu.cn/rwfc/1224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