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个人简介

张颐武,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研究领域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电影和大众文化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担任课程

  1.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大众文化研究

  3. 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等

 

获奖信息(2003年之后)

  1. 2003年,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北京市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2. 2003年, 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中国文联第3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3. 2004年,论文《“论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中国文联第4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4. 2008年,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想象中的全球化》人民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网“新时期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著述:

专著与论集               

2016年

《年轻时送给十年后不后悔的自己》,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1月。

 

2015

《跨世纪的文化瞭望(修订本)(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漓江出版社,20151月。

《跨世纪的中国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月。

 

2014

《年轻时:张颐武解说人生警语》,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月。

《时代侧面的旁白》,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5月。

 

2013

《中国梦的世纪》,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8月。

 

2009

《到城里去》,外文出版社,200910月。

《淡绿色的月亮》,外文出版社,200910月。

 

2008

《一个人的阅读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3月。

 

2006

《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月。

 

2005

《新新中国的形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12月。

 

2002

《思想的踪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月。

《在言语的旅途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5月。

 

1999

《世纪末的沉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月。

 

1997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11月。

 

1996

《后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话录》(刘心武、张颐武著),漓江出版社,19967月。

 

1995

《大转型》(与谢冕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93

《在边缘处追索》,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5月。  

 

编著

2012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10卷本)》,新世界出版社,201210月。

 

2009

《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与艺术》(乐正维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5月。

《新中国六十年·学界回眸:文学发展卷》,北京出版社,200912月。

 

2008

《符号中国》(副主编,冯骥才主编),译林出版社,20086月。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1月。

 

2006年

《北大年选——2005批评卷》(与贺桂梅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月。

 

2005

《现代性中国》(编选),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5月。

 

1994

《欲望的舞蹈——新状态小说》(编选),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11月。

《破镜的美丽——后现代主义散文》(编选),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11月。

 

主要论文(2003年后)

2016

《寻找与新时代契合的电影批评新路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1月。

《中产三态》,《上海文学》,20161月。

《从“霸道总裁文”到<捉妖记>看中华文化传播新径》,《民主》,20161月。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中关村》,20162月。

《全球化时代如何捍卫网络主权》,《人民论坛》,20162月。

《中国网络文学:新增量和新空间》,《山花》,20164月。

《中国文学的“全球能见度”》,《文艺报》,20164月。

《“80 ” “ 80 ” “90 》,《山花》,20165月。

《“电影生活”的扩展》,《商周刊》,20165月。

90后的特长特短》,《解放日报》,20165月。

《从狭路到大道》,《光明日报》,20166月。

《实现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既让人服又让人信》,《前线》,20167月。

《重视国民教育的核心意涵》,《学习时报》,20167月。

《为前进的中国歌唱》,《光明日报》,20167月。

《真人秀与网络直播》,《中国文化报》,20167月。

《兼顾“明体”与“达用”》,《人民日报》,20167月。

《类型小说的当下性》,《山花》,20168月。

<我的战争>:战争场面与社会认同》,《当代电影》,201610月。

《文化供给要让大众文化唱主角》,《人民论坛》,201610月。

 

2015

《文学作品如何面对读者?》,《中关村》,20152月。

《用平视心态观察世界和自己》,《北京日报》,20152月。

《春晚小品路在何方》,《人民日报》,20152月。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人民日报》,20153月。

《超越自卑和自负:跨出我们的精神阴影》,《中关村》,20154月。

《平凡世界里的不凡故事》,《社会科学报》,20154月。

《从“背面”认知电影:一个中国角度的再思考》,《电影艺术》,20155月。

《汪国真:被低估的诗人和他的时代》,《民主杂志》,20155月。

《科幻的魅力》,《中关村》,20157月。

《大作品的期待》,《中关村》,20159月。

《超越弱国心态》,《中关村》,20159月。

《文化多样性成就精彩世界》,《人民日报》,20159月。

《重视现代乡贤》,《人民日报》,20159月。

《抗日战争的文化意义》,《前线》,201510月。

《网络文学的活力》,《光明日报》,201511月。

《新观众的崛起:中国电影新空间》,《当代电影》,201512月。

《在传承中创新地展现革命经典》,《中国文化报》,201512月。

 

2014

《春晚,寻求“开门”与“创新”》,《人民日报》,20142月。

《中国故事:命运与梦想》,《解放日报》,20142月。

《主体重构:2013中国电影新纪元》,《当代电影》,20143月。

《两个世纪的80后和90后》,《光明日报》,20145月。

《家风与当下中国》,《前线》,20145月。

《本土的全球性:新世纪文学的想象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145月。

<生活启示录>:启示家庭剧创作》,《光明日报》,20146月。

《老去的张艺谋归来,时代却已经走远》,《中关村》,20147月。

《马尔克斯与中国:一段未经授权的旅程》,《艺术评论》,20147月。

《“四跨”与“三改”:“微生活新论》,《探索与争鸣》,20147月。

《从<小时代>思考:消费与文学想象》,《花城》,20148月。

《张力的生成——从改编再思中国电影》,《电影艺术》,20148月。

《“微时代”的文化生活与文艺评论》,《艺术评论》,20148月。

《中国电影的“换代”》,《解放日报》,20148月。

《追求社会价值的重构》,《人民论坛》,20149月。

《传统文化复兴的三重意义》,《北京日报》,20149月。

《追念邓小平的意义》,《中关村》,201411月。

 

2013

《在伤悼饥饿中救赎新生》,《当代电影》,20131月。

《“茅奖”:“纯文学的成就与问题 ”》,《中国文学年鉴》,20132月。

《全球化的全国化:2012年的中国电影图景》,《当代电影》,20133月。

<一代宗师>:飘零命运 迟暮英雄》,《当代电影》,20133月。

《“吉尼斯中国之夜”的魅力》,《光明日报》,20133月。

《在文化发展中寄托“中国梦”》,《光明日报》,20133月。

《从<赵氏孤儿案>感悟生命》,《光明日报》,20134月。

《生活方式转变的文化表征》,《社会科学报》,20134月。

2020年给朋友的一封信》,《百花洲》,20135月。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民日报》,20136月。

《寻求真实中的人性关爱》,《文艺报》,20136月。

《发展文艺,当有“开门”精神》,《人民日报》,20137月。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中关村》,201310月。

《“小时代”的新想象:消费与个体性》,《当代电影》,201310月。

《文化走出去如何少打“折扣”》,《人民日报》,201310月。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人民日报》,201310月。

《全国化的世界性:华语电影新未来》,《当代电影》,201312月。

《中国电影市场新格局之我见》,《中国文化报》,201312月。

 

2012

《”事件“中的时间》,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

《“事件”的冲击:微电影的想象力》,《电影艺术》,20121期。

《金陵十三钗:民族的新生与救赎》,《当代电影》,20122期。

《中国情感的深沉表达》,《文艺报》,20123月。

《“全国化”的“常态化”》,《当代电影》,20123期。

《放下的魅力》,《艺术评论》,20123期。

《大众文化的旺盛活力》,《人民日报》,20123月。

《“四跨”诠释新媒时代》,《人民日报》,20125月。

《展示青春中国》,《人民日报》,20125月。

《“痴”与“才”》,《中关村》,20127月。

《“纯粹”觅得“好声音”》,《人民日报》,20128月。

<搜索>与“第五代”》,《光明日报》,20128月。

《在“全国化”的平台上突破瓶颈——2012中国电影的反思》,《当代电影》,20129月。

《中国梦仍在前方》,《人民论坛》,20129月。

《中国文学的焦虑彻底放下了》,《人民论坛》,201210月。

《重塑中国文学的想象力》,《南方日报》,201210月。

《“大片”到“后大片”十年:中国电影史的超越》,《当代电影》,201212月。

 

2011

《文学十年》,《新周刊》,2011年第2期。

《重新想象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新空间》,《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

2010:中国电影新的临界点》,《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子弹飞向何方》,《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母亲与中国》,《南方电视学刊》,20112月。

《话语与文字的力量》,《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5期。

《王朔与电影:一个时代精神史的侧影》,《电影艺术》,20113月。

《“全国化”与电影》,《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特长”与“特短” 通俗与庸俗》,《人民日报》,201185日。

《焦虑的纯文学》,《南方窗》,201119期。

《从“茅盾文学奖”反思文学》,《艺术评论》,2011年第10期。

zizek's China, China's zizekpositions 2011 Volume 19, Number 3: 723-7372011.11.

《齐泽克的中国 中国的齐泽克》,《文汇报》,20111219日。

 

2010

《从街头看城市》,《百花洲》,2010年第1期。

《“魅力中国”走出去》,《人民日报》,2010223日。

《回首十年:新世纪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新世纪中国文学:一个新开端的价值》,《北京文学》,2010年第3期。

《小成本喜剧的前世今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三枪拍案惊奇>:从喜剧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当代电影》,2010 年第2期。

<三枪><阿凡达>之后: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的新空间》,《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重新认知:“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问题》,《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

《中国:俄罗斯文学的“发明”与“发现”》,《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7月。

《蔡国强的<农民达芬奇>:一个中国梦的奇迹》,《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

<唐山大地震>的两重涵义》,《艺术评论》,2010年第8期。

《在“极限性”中回到原初的激情》,《当代电影》,2010年第8期。

《世界城市 文化创意》,《文明》,201011期。

《再想象和再结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电影艺术》,2010年第6期。

 

2009

《我们似乎太看低了自己的时代》,《上海文化》,20091月。

《传统复兴的意义与问题》,《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月。

《“公民身份”与“新世纪文化”》,《文艺争鸣》,20094月。

《当下文学的转变与精神发展》,《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

《传统文学 青春文学 网络文学:平行发展的新格局》,《文艺报》,20098月。

《中国梦:想象和建构新的认同——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从“新中国文学”到“新世纪文学”》,《山花》,2009年第9期。

《全球华语电影资源的整合》,《当代电影》,2009年第9期。

《文化中国的行进记忆》,《光明日报》,20099月。

《建国大业:国家合法性的庄严表达》,《当代电影》,200911期。

 

2008

《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集结号: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

《新文学的“严肃性”与当下文学的“后严肃性”》,《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本土或全球?本土即全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后严肃性”与新世纪文学》,《花城》,2008年第3期。

《新世纪文化:全球本土化时代的展开》,《山花》,2008年第2期。

《三十年:中国文学与世界》,《文艺争鸣》,200812月。

 

2007

《中国之眼:改编的跨文化问题》,《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历史临界点的回溯》,《山花》,2007年第2 

《抽象观众与具体观众》,《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

《两对基本概念:抽象观众/具体观众视觉性/文学性》,《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文艺复兴再思——以李长之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前提》,《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

《规范的建构和影视研究的发展》,《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后原初性:认同的再造和想像的重组》,《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80后:寻找超越平庸的空间》,《黄河文学》,200712期。

Recent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rends”World Literature Today2007 7-8

 

2005

《张艺谋与全球想象》,《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回归想象与下降史观》,《上海文化》,2005年第1期。

《传奇与优雅:跨出新文学之后》,《山花》,2005年第2期。

《第五代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时期的思考》,《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2004

《超越启蒙论和娱乐论》,《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新文学的终结》,《山花》,2004年第10期。

The Magic of two TV Series in the 1990s in China” Cultural Studies in Asia,首尔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3

《全球化:认同或追问》,《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1月。

《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英雄〉:新世纪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论“新世纪文化”的电视文化表征》,《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第四代与现代性》,《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5月。

《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现代性”文学制度的反思》,《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4期。

《追寻李长之的文学精神》,《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5期。

《跨出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的精神》,《山花》,2003年第11期。

《全球化时代批评理论的新空间》,《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来源 https://chinese.pku.edu.cn/rwfc/1224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