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姓名:李鹏飞(Li Pengfei);性别:男;民族:汉;政治面目:群众;
籍贯/出生地:湖南益阳。
教育经历:
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9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入学前曾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一年)。1999年获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2年7月留系任教,职称为讲师。200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
专业领域:
中国古典小说史、小说理论,小说(或其他叙事文类)的跨文化传播以及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歌史等。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100871,北京大学中文系;
电子信箱: fpl@pku.edu.cn。
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曾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三段)、《唐代小说研究》(选修课)、《〈聊斋志异〉导读》(选修课)、《诗、词、曲艺术研究》(选修课)、《大学语文》(给外系学生上)、《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暑期学校,四人共上)、《明清白话长篇小说研究》(选修课)、《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及其理论》、《儒林外史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学术论争研究》。
指导学生:
每年指导本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数篇。
指导研究生十一人,已毕业八人。
教学获奖:
2004: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三等奖;
2005: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二等奖。
2011:北京大学平民学校第六期培训班“优秀教师志愿者”。
科研项目:
《中国古代小说向日本的传播——以“变形”母题为核心》(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目,2007-2009年在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从事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小说变形母题的源流及其文学意义》,获北大教育基金会“桐山教育基金”资助(2005-2006年);
科研获奖:
2010年11月,论文《中国古代小说“变形”母题的源流及其文学意义》获北京大学第11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参与主持并撰写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丛谈”获《北京大学学报》优秀栏目奖(2009年)。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优秀论著奖(《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2005年);
博士学位论文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2004年);
论著:
专著与论集
1、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2、李鹏飞《古代小说研究十大问题》(与潘建国、刘勇强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编著
1、李鹏飞 参与《历代文选·魏晋南北朝文》一书的评注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贻焮主编
2、李鹏飞《普通高校中文学科基础教材——古代文化经典选读》,编著或教材(参与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3、李鹏飞《大学国文》,与其他八位同事合编,本人负责小说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论文
1、1996 绝望诗人的自我拯救——李贺诗歌与创作心态,《古典文学知识》第2期;
2、1997 论家族传统对谢脁人生与诗歌创作之影响,《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
3、1999 汉译佛典与六朝小说,《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
4、2000a 从《十二真君传》看初唐仙传叙事模式之新变——兼论其与《晋书》、《搜神记》之关联,《齐鲁学刊》第6期;
5、2000b 试论庾信的创作艺术,《学术论丛》第1期;
6、2000c 论唐传奇中谐隐型精怪小说的渊源与流变,《唐研究》第六卷;
7、2001a 《游仙窟》的创作背景及文体成因新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8、2001b 从《梁四公记》看唐前期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兼论小说主题、创作背景及创作动机,《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9、2002 试论唐代人鬼遭遇类型小说的发展与演变,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
10、2004 试论唐代非写实小说中三大类型的发展与演变,《国学研究》第十三卷;
11、2005 试论唐代哲理性叙梦传奇的主题及表现手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
12、2006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骗局,《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转载;《文摘报》《文史知识》刊登此文摘要);
13、2007a 古代小说研究与原创性小说理论的提出浅议,《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
14、2007b 再谈《西洲曲》,《文史知识》第9期;
15、2008a 关于多多的三首诗及其他,《新诗评论》总第7期, 2008年第1期;
16、2008b说《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文史知识》第3期;
17、2008c 古代小说文言语体研究刍议,《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转载);
18、2008d 以孤篇压倒全唐——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文史知识》第7期;
19、2008e 中国古代小说“变形”母题的源流及其文学意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三辑
20、2009a 唐诗结尾艺术,《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
21、2009b “宛转相生,逢原皆给”——析庾信的《燕歌行》《文史知识》第8期
22、2009c 古代小说人物研究方法刍议,《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23、2009d 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文史知识》第2期
24、2010a “名词语”句法的形成及其诗学意义,《云南大学学报》第1期
25、2010b 古代诗歌的写景佳句,《名作欣赏》上旬刊第2期
26、2010c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上),《名作欣赏》上旬刊第3期
27、2010d “蛇缠水缸(或钟)致人死命”类型故事的源流及其意义,《民族文学研究》第2期
28、2010e 试论日本古代“变形”题材类型作品的因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古代“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汉语言文学研究》第2期
29、2010f 古代诗词艺术鉴赏与诗学研究:从黄节到林庚,《人文中国学报》第十六期
30、2010g 古代小说的情节与情节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9期转载)
31、2010h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下),《名作欣赏》上旬刊第4期
32、2010i 论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上),《名作欣赏》上旬刊第6期
33、2010j“求之六朝岂易得,去矣千秋不足论”——论庾信诗文的艺术创新,《文史知识》第7期
34、2010 k论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下),《名作欣赏》上旬刊第7期
35、2010l古代咏物词的写作技巧,《古典文学知识》第5期
36、2011a 汉魏六朝隋唐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考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37、2011b 《西湖二集》的素材来源丛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38、2011c 古代小说主题的接受、传承及其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9、2011d 日本近现代“变形”题材作品的承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古代“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云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0、2011e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析庾信的《杨柳歌》,《文史知识》2011年第9期
41、2011f 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42、2011g “鹤睫分光照始真,纷纷世上少全人”——“使人现出原形的动物毛发”母题的分布及其演变,《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43、2011h从章学诚到钱穆:历史学家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史”观——兼论当前文学教育与文学研究的缺失与出路,《中国文学学报》第二辑
44、2012a试论古诗的诗意跳跃性与连续性,《中国诗学》第十六辑
45、2012b以韵入散:诗歌与小说的交融互动,载《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转载;
46、2012c域外知音:浦安迪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2012年8月)
47、2012d唐人小说的“事实性虚构”特征及其成因,载《国学研究》第30卷(2012年12月)
48、2013a文言小说的结构层次与结构类型,《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中国社科文摘》转载。
49、2014a古代小说空间因素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50、2014b论中国古代小说的三类艺术形态,《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51、2014c中国古代小说悬念的类型及其设置技巧,《云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52、2014d 中国古代的复仇观念及其文学表达(韩文),《民族文化研究》2014年11月;
53、2015a 浅议古代小说的作者与素材之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54、2015b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读吴小如先生的《古典小说论稿》,《文史知识》2015年第12期
55、2016a 论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56、2016b 论明清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
57、2016c《红楼梦》札记六则,《文史知识》2016年第10期
58、2016d 读《金瓶梅》札记五则,《文史知识》2016年第12期
59、2016e重论《西游补》的作者、写作时间及其寓意,《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八辑
60、2017a “今古未有之一人”——论贾宝玉的性格、爱情和命运,《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1期
61、2017b 《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为吴敬梓所作新证,《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春之卷
62、2018a 释“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学刊》2018年第三辑
63、2018b 对《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的重新检讨——对萧云仙、汤镇台、郭孝子故事出自吴敬梓之手的进一步论证,《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第4辑(C刊)
64、2019a 历史退化论、末世论与《红楼梦》中的末世图景,《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一辑
65、2019b 干宝的态度:释“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C刊);
66、2019c 唐代小说繁荣的原因新探,《国学研究》总第卷;(C刊)
67、2019d 对《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的重新检讨——论《儒林外史》原稿为五十回说之不能成立,《中国古典学》第一辑
书评及随笔
1997a 重温后现代主义,《中华读书报·社科文苑》9/24
2004a 超越形式之美——评顾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12/20
2006a 是非谁定千秋史——戏外的侯方域和李香君,《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3/13
2006b 历史终止的地方,小说开始了,《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4/17
2006c 吃吃喝喝有思想,《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6/12
2006d 长安一日游,《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8/28
2007a 像王维一样生活,《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1/8
2007b 回唐朝租栋房子,《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7/16
2007c 唐代神探 片言折狱,《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10/15
2008a 监考,《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1/21
2009a 一个故事的亚欧之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2/16
2010a 一种日本妖怪的来龙去脉:天狗振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5/10
2010b 传统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文史知识》第9期
2013a唐人的“嘲谑”,《文史知识》第1期
2013b 乱世的人间温情——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文史知识》第5期
2013c 桃源望断无寻处—读《桃花源记并诗》与《和桃花源诗并引》,《文史知识》第10期
2013d 不灭的真情:说“宝黛之爱”,《文史知识》第11期
2017a 发现古诗美的奥秘——读葛晓音的《唐诗流变论要》,《光明日报》12月19日“光明悦读”
2017b 知音莫比 真赏谁如——读葛晓音先生《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文史知识》2017年第6期
出国出境:
2007年11月到2009年11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赴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任外国人研究员。
2010年12月24日至28日应邀赴台湾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与演讲,演讲题目是《关于唐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