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个人简介:

董秀芳,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1972年7月24日生于河北,汉族。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0年9月-1994年7月  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  在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学习,导师为张一舟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7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在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1999年7月被聘为讲师。2001年4月至2001年9月担任四川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副系主任。

 

1997年9月-2001年6月  在职攻读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博士,导师为朱庆之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9年9月-2001年1月  获得了美国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哈佛燕京访问学人项目”(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Fellows Program)的资助,在哈佛大学语言学系做访问研究。

 

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王洪君教授。

 

2003年3月1日起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3年起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10月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刊物《语言学论丛》编辑部成员。

 

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8日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任教。

 

2009年1月15日至2009年2月14日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任访问教授。

 

2009年9月起任中文系教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9月起任中文系教学委员会主任。

 

2013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16年1月15日至2月15日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任访问教授。

 

 

2016年起任中文系学位委员会委员和薪酬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电子邮件:xdong@pku.edu.cn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17年3月。

  2.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30万字。2013年5月出版重印本,2017年再次重印。

    书评:董秀芳 (Dong Xiufang). 2011. Cihuihua: Hanyu shuangyin ci de yansheng he fazhan (Lexicalizati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 ,reviewed by Wei Wang,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Vol.4, No.1, pp:149-152(4), 2013.

  4.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共223页。入选汝信、赵士林主编《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度语言学科优秀著作。

  5.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共368页。

 

相关书评2篇:

谷峰:《突破传统语文学窠臼的汉语词汇史专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述评》,《中国语文通讯》(香港)2003年12月第68期。

汪维辉:《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评介,《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二)教材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撰写了其中的两章(第四章和第九章)。

 

主编教材《语言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月。(与张和友共同主编,排名第一)

 

(三)学术论文:

  1. 从动作的重复和持续到程度的增量和强调,《汉语学习》2017年第4期:3-12页。

  2. 动词后虚化完结成分的使用特点及性质,《中国语文》2017年第3期:290-298页。

  3. 从动作的重复和持续到程度的增量和强调,《汉语学习》2017年第4期:3-12页。

  4. 《趋向词的主观化:情态义的获得》,《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张永言教授从教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5. 《从比较选择到建议:兼论成分隐含在语义演变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108-113页。

  6. 《上古汉语叙事语篇中由话题控制的省略模式》,《中国语文》2015年第4期:306-314页。又收入《汉语言学新视界》2016年第1期:16-23页。

  7. 《2+1式三音节复合词构成中的一些问题》,《汉语学习》2014年第6期:3-10页。张伯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16年3月。

  8. 《从存在义到不定指代义和多量义:“有X”类词语的词汇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八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11月:129-139页。

  9. 《內部結構為“程度副詞+形容詞”的副詞的特點及其詞彙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七辑:16-34页,巴蜀书社,2014年8月。

  10. 《代词的主客观分工》,《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39-46页。2014年7月。

  11. 《从等待义到时间指示功能的演变》,《汉语学报》2014年第3期:55-64页。(与邱丽媛合写,排名第二)

  12. 《辭彙雙音化對動詞論元結構的影響》,《汉语史学报》第十三辑:17-25页,2013年12月。

  13. 《词汇与句法的关联:词义聚合与句法结构义聚合的平行性》,《语文研究》2013年第4期:5-9页。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3期:35-41页。

  14. 《趋向动词语法化为体标记:来自汉语历史和方言的证据》,《现代中国语研究》第15期:10-24页,朝日出版社(日本),2013年10月。

  15. 《从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的名性特征看其内部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1期,18-26页。又收入邵敬敏、黄宝珊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六)》,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16. 《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汉语学习》2012年第6期,32-38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58-64页。英文版:Possessive metonymy in Chinese syntax and discourse,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cultual Context., North-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 2012. 

  17. 《话题标记来源补议》,《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3期:28-36页。又收入吴福祥、邢向东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六)》,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

  18. 《“未X”式副词的委婉用法及其由来》,《语言科学》2012年第5期:477-488页。又收入张谊生、宗守云主编《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8月。

  19. 《〈语义关系与词库〉导读》,M. Lynne Murphy著《Semantic Relations and Lexicon (语义关系与词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1-35页,2012年8月。

  20. 《上古汉语议论语篇的结构与特点:兼论联系语篇结构分析虚词的功能》,《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356-366页。

  21.  Lex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Xing, Janet. (ed.) 2012. New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Berlin & Boston: De Gruyter Mouton: 235-274.

  22. 《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第15版。

  23. 《共性和类型:词汇语义关系研究的方向——评〈词汇语义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1日第8版。

  24. 《量与强调》,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25. 《来源于完整小句的话语标记“我告诉你”》,《语言科学》2010年第3期:279-286页。

  26. 《汉语中表示承诺的言语施为动词》,《汉语学习》2010年第2期,23-30页。

  27. 《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语言研究》2010年第1期:11-20页。

  28. 《从状语标记“的1”的使用规律看词汇特征与句法标记的关联》,《语言学论丛》第四十辑:299-311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29. 《句法构式与词汇化》,《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上卷):339-34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又被收入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历届语言学前沿论坛精选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30. 《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表现及在汉语句法中的突显性》,《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4期:435-442页,又被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2期:13-19页。

  31. 《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399-409页。又收入《北大中文学刊》:630-6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2. 《现实化:汉语介词语法化后句法特征的渐变》, 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23-35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

  33. 《汉语中问原因的疑问词句法位置的历时变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9-220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8月1日。

  34. 《〈词汇语义学〉(D.A. Cruse著 Lexical Semantics)导读》(13-50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8月。

  35. 《有关同族词研究的一点思考》,《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1期:36-43页,2009年6月。

  36. 《反问句环境对于语义变化的影响》,《东方语言学》第四辑:1-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又收入潘悟云、吴安其、吴福祥主编《语言的演变与变异》,中西书局,2013年8月。

  37. 《实际语篇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混用现象》,《语言科学》2008年第4期:367-376页。2008年7月。

  38. 《汉语偏正短语的历时变化》,《中国语言学集刊》2008年第2卷第2期,中华书局:73-83页。2008年6月。

  39. 《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语序变异——以“大学没有毕业”与“没有大学毕业”为例》,《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30-36页。2008年6月15日。

  40. 《汉语动转名的无标记性与汉语语法化模式的关联》,《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 》:191-200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又收入北大《北大中文学刊》:649-65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41. 《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只见”》,《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2期,74-78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1日。

  42. 《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历时考察》,《燕赵学术》(2007年秋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62-68页。2007年10月。

  43. 《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语言科学》2007年第1期:40-47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6期:49-55页。

  44.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50-61页。又收入吴福祥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45.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6-35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46. 《〈语序和成分结构的操作理论(Hawkins, John A.1994. A Performance Theory of Order and Constituency)〉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13页),2006年11月。

  47. 《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内部构成及限制》,《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朋友书店)第8期(2006年10月):136-146页。

  48. 《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2-8页。

  49. 《宾语提前的话题结构的语义限制》,《汉语学报》2006年第1期,83-87页。

  50. 《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汉语学习》2005年第6期,13-19页。

  51. 《词语隐喻义的释义问题》,《辞书研究》2005年第4辑,41-48页。

  52. 《移情策略与言语交际中代词的非常规使用》,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397-406页。

  53. 《古汉语中宾语的表层隐现条件及其解释》,《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219-241页。

  54.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傀儡主语“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22-27页。

  55. 《语义演变的规律性及语义演变中保留义素的选择》,《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287-293页。又收入吴福祥、王云路主编(2015)《汉语语义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

  56. 《从虚词到词缀的转化谈汉语虚语素的内部分类》,《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12月,78-89页。 

  57. 《从话题结构到复句结构:以“者”和“所”的功能演变为例》, Takashima, K. & Jiang Shaoyu(eds.). Meaning and Form: Essays in Pre-Modern Chinese Grammar(《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 : 291-304. Muenchen: Lincom Europa, 2004.

  58. 《“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1期,35-44页。 

  59. 《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1-8页。

  60. 《定语位置上的指代词、反身代词和零形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30-43页。

  61. 《北京话名词短语前阳平“一”的语法化倾向》,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166-180页。

  62. 《“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小句的用法——兼评法律文献中“的”字短语的使用》,《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120-126页。

  63. 《论“X着”的词汇化》,《语言学论丛》第28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138-151页。

  64.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规范》(与孙茂松、王洪君合作),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65. 《“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46-57页。

  66. 《音步模式与句法结构的关系》,《语言学论丛》第27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353-368页。

  67. 《动宾式结构成词的语义条件》,钱军主编《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1月,85-98页。

  68. 《“都”与其他成分的语序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40-47页。

  69. 《“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12-24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8期。

  70. 《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的确定原则》,《汉语学习》2003年第1期:10-16页。

  71.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a Core Wordlis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un Maosong, Benjamin K Tsou,Wang Hongjun,Dong Xiufang),《第五届东亚术语论坛论文集》,2002。

  72. 《主谓式复合词成词的条件限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303-307页。

  73. 《信息分布原则、韵律与语序变动、体标记“了”的产生》,《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2002。

  74. 《 “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495-507页。

  75. 《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3 期,56-65页。

  76. 《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自己”的特殊性的来源》,《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1期,69-75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6期。

  77. 《古汉语中偏指代词“相”的使用规则》,《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又摘登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 期,134-141页。

  78.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Chinese compound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Volume 1), 2000。

  79. 《汉语语言学研究手段亟待更新——从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谈理论与事实的结合》,《中外文化与文论》第7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80.  《论“时”字的语法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48-54页。

  81. 《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57-63页。

  82. 《“狼藉”考辨》,《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51-53页。

  83. 《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108-112页。

  84. 《从谓词到体词的转化谈汉语词典标注词性的必要性》,《辞书研究》1999年第1期,24-32页。

  85. 《古汉语中介宾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变》,《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4期,32-41页。

  86. 《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50-55页。

  87. 《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55-62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9期,103-110页。

  88. 《跨层结构的形成与语言系统的调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83-86页。

  89. 《“推出”何以受青睐》,《语文建设》1996年第7期。

  90. 《词义的相背引伸》,《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53页。 

 

译文:

  1. 《英语结构歧义的历史根源——对一些语法特点的考察》(Dallin D.Oaks,原稿英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1999。

  2. 《接触、沿流和趋同在南京官话中的作用》(摘要,柯蔚南,原稿英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1999。

 

(三)科研项目: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

  1.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形式选择和功能表现”(15JJD740001)。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汉语的词汇化与句法演变(08CYY022),2008年8月立项。2012年3月9日结项。

  3.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汉语词汇化研究,2001年12月立项,2005年结项。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型语料库和信息处理用词表的汉语词汇研究,2002年立项,完成。

  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汉语主要短语类型的结构与功能的历时演变,2002年立项,完成。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的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09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研究员主持)子课题“汉语历史词汇和语义演变的个案、专题研究”负责人。立项时间为2014年11月。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主持,批准号:15ZDB099)子课题“历时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演化的认知研究”负责人。

  3.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王洪君教授主持,项目批准号:2009JJD740001),子课题“汉语话语标记系列的对比研究”负责人,2009年立项,2013年结项。

 

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的科研项目:

  1. 与孙景涛(香港科技大学)、赵彤(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承担的项目:Word Families in Old Chinese: A Study of Morpho-Phonological Interface, Dialectal Variation, and Lexical Change, a grant from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China (Project No. 644507).(古代汉语中的词族:词法音系的界面、方言变异和词汇演变, 香港政府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编号:644507),2007年立项,2011年7月31日提交结项报告。

  2. 香港政府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汉语代词在历史上几个重要变化之动因研究——以佛教及佛经翻译对汉语发展演变的影响为视角”(合作者,朱庆之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约27万人民币,2015年立项。

  3. 孙茂松、王洪君教授等承担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国家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制定了词表的规范,并审核了9万个条目,已完成。

  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视域的认知研究”(批准号12&ZD119)(北大哲学系周北海主持)。本项目立项时间:2012年10月10日,计划完成时间:2017年10月9日(5年)。

  5.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14ZDB093)(负责人是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立项时间2014年11月5日。

  6. 王洪君教授承担的“现代汉语两字组结构研究”(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项目),完成。

  7. 董志翘教授承担的“二十世纪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回顾”(2000年国家社科项目)中“西方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部分,已完成。

 

专业领域:

词汇、句法、语篇、语言演变

 

担任课程:

当代语言学(研究生)

历史句法学(研究生)

词法学(研究生)

语言学概论(本科生)

 

获得奖项:

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一书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2004年度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第二届“余志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学术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一书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王洪君、陈保亚、董秀芳、王超贤、汪锋“历史语言学系列课程”获得北京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2009年获正大奖教金优秀奖。

2010年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1年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2年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2年11月《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获第六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据介绍,该奖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唯一面向全国的高层次、综合性青年学术成就奖项。该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3类学科(共6类)。本届评奖学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文学语言学科,第二类为历史学科,第三类为哲学等学科。全部获奖作品共五部,其中文学语言学科两部。语言学科仅有一部。

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5年《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

2016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2017年“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课程体系建设”(集体成果,排名第三)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社会服务

Language, Communication,and Culture(俄罗斯)杂志编委,《语言学论丛》编辑部成员,language and linguistics(台湾)、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法国)、《东亚文献研究》(韩国)、《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现代外语》、《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语言学论丛》、《汉语史学报》、《语言学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励耘语言学刊》等杂志的匿名审稿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丛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应邀到国内外多家学术单位做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