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萧山沙地与沙地方言

1768 阅读 2020-07-22 09:25: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萧然音韵

今天的萧山是下图这个样子。钱塘江从萧山西侧的浦阳江口到东侧的曹娥江口,蜿蜒曲折地围绕萧山北部。


今日萧山区(Google地图)


然而在宋代以前,萧山县城向北至今金惠路-长山一带就是杭州湾南岸了,钱塘江在萧山西侧折了两下后,经由赭山(即美女山、狮子山、红山之总称)与龛山(即航坞山)两座山之间,直通东海(杭州湾),是名副其实的“之”江。那时萧山的县域只有今天的一半左右。县城一带为河网平原,而南部为丘陵地带。绵延数十公里的海塘保护萧山土地免受潮水侵犯。


南宋时的钱塘江河口(《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海塘(老塘路),摄于1997年4月荣星村


从明代开始到清中期,钱塘江南岸泥沙逐渐淤积,形成滩涂并淤塞江道,不断使钱塘江水北流,直至河庄的青龙山、白虎山以北,冲毁海宁南部大片良田,直逼海宁县城(今盐官镇)。萧山因此在海塘以北获得大片沙地,称为“南沙”,即今天的萧山沙地;而杭州东部也形成一片沙地,称为“北沙”,也就是今天的下沙。


1960年代的钱塘江与沙地(卫星照片)


南沙与北沙(黑线表示海塘,徒手画不准)


沙地面积广阔,富含沙土,适合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清末民国时期,钱塘江下游两岸各地的大量农民因生活所迫而来到这片新土地闯荡。南岸的萧山人、绍兴人、上虞人、余姚人,还有北岸的杭县人、海宁人,都来到萧山沙地开垦土地。很快,到了1910年代,萧山沙地的人口就已达到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从1930年代起又有人开始迁移过江到下沙开垦。萧山沙地及下沙的这些人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沙地人。


然而由于土质松软而潮水凶猛,沙地涨坍无常,开垦好的良田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江水吞噬(“坍江”),之后又涨起一片新的滩涂(直到1960年代起在南沙大堤外组织围垦,沙地才彻底稳固)。频繁的天灾,以及地主的剥削,使这里生活艰难。萧山塘内的里畈人,在过去也对穷苦的沙地人多有嫌弃。



60年代萧山沙地的农田与草舍(卫星照片)


新的人群产生了新的方言,沙地人的方言被统称为“沙地话”。尽管沙地各乡镇的口音也略有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语音、词汇基本一致(除了赭山、南阳一带),可以看作一类方言。沙地话主要分布在萧山沙地与杭州下沙一带,算是跨县域的方言,不过由于大部分在萧山境内,周边地区也将沙地话称作萧山话。


沙地话与萧山塘内的城厢方言有较大差异,反而与绍兴西部的柯桥、钱清等地方言比较接近。以沙地的义盛、党山两个方言点为例,一些字音和词语与萧山、柯桥比较情况如下表所示。可点击听音频)

字音部分有|表示两个例字读音不同,无则表示两例字同音;词汇部分若一地有两种说法则用逗号分隔,且逗号之前的说法更常用


表中几个方言点的地理位置


总体来看,沙地话的语言特点介于萧山话与柯桥话之间,更接近柯桥话。越靠东的地方越接近柯桥话(如党山、益农),与绍兴西片方言形成一个渐变的连续体;而在西侧相反,沙地话与萧山城厢话界线分明,北海塘南北两侧口音截然不同(如长山的塘里塘外。由此分布情况可推测,沙地人大多迁自绍兴西部(旧山阴县),而萧山里畈移民在沙地话的形成中没占太大优势。


此外,沙地话也有一些杭县、海宁一带的语音成分。赭山、南阳海宁移民居多,其方言的海宁特点也很明显,如“斯书”同音、“官归”同音、“须西”同音、“云盈”同音等。而附近地区如河庄等地也多多少少有一些海宁话因素。又根据黄燕(2013)的记音,杭州彭埠镇塘外的沙地话与本地的杭县话接触较深,形成一种混合音系,而与萧山沙地话已有较大差别。


大概由于沙地话更接近绍兴话,萧山的地方曲艺如绍兴莲花落的演员多是沙地人(绍兴莲花落以绍兴城里话为标准音),而曲艺演员兼任方言主持人使得沙地话常常出现在电视上。特别是出身萧山瓜沥的绍兴莲花落演员翁仁康作为杭州电视台《我和你说》节目主持人之一,大大提升了沙地话在杭州、绍兴地区的影响力。与之相比,萧山城厢方言却很少出现在现代媒体上(据本人所知仅有朱淼水曾在萧山电台以城厢方言讲萧山旧事)。如今沙地话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似乎已超过城厢方言。


《阿通哥说新闻》主持人俞德其、孟志明、方剑林都是沙地人


《我和你说》主持人翁仁康


与沙地话在媒体上的强大影响力相反,关于沙地话的学术研究少得可怜。鲜有方言学者对萧山沙地话作专门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方言调查多以县城作为代表方言点(但是话说回来萧山城厢方言的相关研究也不算多),而且沙地话接近绍兴方言,常被认为研究意义不大(后者已有大量研究)。可喜的是,萧山义蓬的方言爱好者高成芳历经四年收集当地方言歇后语,于今年出版《杭州萧山方言歇后语杂录》,为沙地话留下了不少文字记录。


高成芳与他的《杭州萧山方言歇后语杂录》(来自杭州日报)


萧山沙地的历史并不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沙地话是一种年轻的方言,其在一百多年时间里的演变过程应当是很有趣的。本号希望方言学者(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和地理语言学)多关注萧山沙地话,其历时演变与空间变异应该有值得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大西博子,《萧山方言研究》,好文出版,1999

盛益民,吴语绍兴柯桥方言音系,《东方语言学》第12辑,2012。

黄燕,《彭埠镇方言语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萧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1990-2007》,方志出版社,2010。

Schoppa R K. Contours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a Chinese County, 1900-1950[J].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92, 51(4):770-796.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