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 阅读 2020-07-22 09:27: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语言科学
关键词:学术语篇; 可视化分析; CiteSpa
1.引言
2.研究问题与方法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工具 CiteSpace 5.0 绘制国际学术语篇近十年研究知识图谱,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国际学术语篇文献历年发文量、主要研究国家(地区)及机构、来源期刊等基本分布状况如何? 2) 哪些文献被视为国际学术语篇领域的研究基础并产生重要影响? 3) 国际学术语篇研究热点及核心领域何在?
本研究将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范围限于 SSCI 和A&HCI 子库,设定主题检索式为 TS = ( academic discourse or academic genre) ,通过高级检索查找2007—2016 年间发表的英文学术语篇文献,以发文量大小为标准,我们从排名前三的学科中提取1202条文献及其42327条引文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
3.国际学术语篇研究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历年发文量分析
由图 1 可见,尽管 2013、2016 两年间国际学术语篇研究发文量稍稍下降,但近十年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学术语篇逐步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这一结果与当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一致。
3.2 主要国家(地区)及机构分析
我们在Time Slicing功能区将时间设定为2007至2016 年,每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将Term Source功能区保留默认设置,同时勾选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 和Keywords Plus,选取Institution及Country(Region)作为功能和参数区Node Type 设置,将Selection Criteria 功能区设定为Top 50,提取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排名前50名的国家(地区)和高校; 有关网络连线强度计算则用Cosine 算法。本研究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最小生成树修剪,通过调整阀值,最终得出可视化结果,具体信息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见,主要节点的外圈均有紫色光环,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学术语篇相关研究数量增长较快,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其中美国的节点最大,表明该国学术语篇研究数量居世界之最。各国/地区发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 1 为 2007—2016 年学术语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在发文量及中心性方面均排名第一,说明该国学术语篇研究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研究数量和质量仅次于美国,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南非发文数量较多,中心性较高,表明它们系学术语篇研究的主要国家。西班牙、中国和加拿大日趋成为学术语篇研究的新兴国度,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处于上升趋势,而学术语篇研究高校则首推中国香港大学。
3.3 重要期刊分析
受研究领域影响,国际学术语篇发文期刊数量众多,排名前十的载文期刊信息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见,学术语篇研究重要载文期刊主要来自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6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拥有4 种期刊,英国和荷兰各有2 种期刊,余下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德国和西班牙。就创刊历史而言,最早相关期刊是哥伦比亚大学1900年开始出版的《教师学院记录》(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 荷兰出版的《学术用途英语》(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创刊时间最晚,始于 2002 年,但其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成为国际学术语篇研究一大重点期刊。从影响因子来看,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为美国出版的《二语写作》(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次之为英国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再次之为《学术用途英语》(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概言之,国际学术语篇重点载文期刊中影响因子在 1.5 以上的仅有 5种,期刊影响力尚有待提高。
3.4 国际学术语篇研究引文空间动态分析
一个时期引用文献的中心性和频次,不仅反映该领域基础文献的动态发展,亦能充分体现被引文献的重要程度。这些重要文献或是被引频次很高,或是在文献共被引中存在较高的中心性( 肖明 2014) 。鉴于排名居前的被引文献在学科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被引总频次高的文献作为本领域研究基础。
在各项设置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功能和参数区的Node Type 改为 cited reference,对数据分析结果不修剪,点击go运行后得到图3的可视化结果。共被引文献构成了622 个节点和1659条连线,CiteSpace 生成的聚类视图中的节点代表被引文献,出现频次( 或被引频次) 越多,节点就越大,图中默认标注共被引频率高于10的节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 或共引) 关系,其粗细表明共现( 或共引) 的强度颜色对应节点第一次共现( 或共引) 的时间,颜色从蓝色冷色到红色暖色过渡,对应从早期到近期时间的变化( 陈悦,等 2014: 125) 。
如图3所示,大部分节点位于冷色调区域,并逐渐向暖色调区域过渡,体现了引文文献时间变迁的特征。通过观察图3默认标注的33篇文献,我们观察到2007—2016年学术语篇基础文献发表时间主要分布在 2004、2005及2007 年,核心作者群包括 Hyland,Swales 及 Martin,其中Hyland 尤为凸显,发文量达10 篇。位于图3右侧最显著的节点显示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即 Swales(2004) 的《研究型体裁: 探索与应用》。图3中第二大节点显示出引用频次次高的文献,即 Biber( 2006) 的著作《大学语言: 口语及书面语的语料库研究》。由图3可见,上述两个节点内部以冷色调为主,表明这两部著作的被引期属于学术语篇早期研究。
以暖色调为主的节点表示被引行为主要发生在近期,其中最大节点位于图3中上方,系 Hyland( 2008) 发表于《专门用途英语》关于学术词块的重要文献。此外,其他被引重要文献包括悉尼学派领头人 Martin & Rose ( 2008) 合著的《语类关系与文化映射》。高被引节点代表的重要文献还包括影响学术语篇研究的 Halliday( 2004)的系统功能语法介绍、Martin & White( 2005) 的评价理论及 Tarday( 2009) 的体裁知识。
图3还可发现有些节点外部带有紫色外圈,说明这些节点具有高中介中心性,它们在整个网络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hen 2006) 。图 3中可见三个被标注的带紫色外圈的节点,分别代表学术语篇研究领域具有创新的三部文献,其中最大的节点为 Hyland( 2005) 在《话语研究》发表的论文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第二大节点文献来自 Hyland & Tse( 2007) ,该文提出了学术用途英语中的高频词是否可构成通用学术词汇表的疑问,再次引发了国际学界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之争。图 3 中第三个节点代表 Be-cher( 2007) 在《二语写作》期刊发表的具有高中介中心性期刊论文 Seeking acceptance in an English only research world,该文中肯指出,尽管作者缺乏英语为母语的语言优势,但面对审稿建议时作者是否能多次认真修改且坚持投稿,此为稿件能否被接收的关键。
3.5 国际学术语篇研究热点及核心领域分析
通过点击 Citation Burst 找到引用激增的文献,引用次数出现大幅增长的文献通常代表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共检测到49个引用激增文献,持续时间不等,受篇幅所限,我们主要考察引用激增现象持续到 2016 年的14篇文献,如图4所示。图中可见数个内部出现红色年轮的节点,它们代表引用激增的相应文献,引用激增持续时间长短对应节点红色年轮的厚度( 冯佳,等 2014) 。基于研究内容,我们将研究热点分为三类: 悉尼学派语类理论、学术体裁研究、学术写作与发表,下面将逐步描述。
学术语篇理论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悉尼学派语类理论的兴起,图4中最大节点为Martin & Rose( 2008) 合著的《语类关系与文化映射》。2012年,两人继续合作发表《学习写作与阅读式学习: 悉尼学派的语类、知识与教学法研究》。这两部著作被视作悉尼学派语类理论代表作,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强调将语类理论运用于教学,并就此提出颇具影响的悉尼学派语类教学模式。
有关期刊及学术论文的学术体裁分析表现为当前国际学术语篇热点研究,所占比重最大,此类研究主要基于早期出现的体裁结构模型,运用体裁语步分析路径通过自建语料库展开验证性、对比性研究,从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考察学术语篇整体或局部语言和结构特征。Lin & Evans ( 2012) 针对 Swales 提出的学术论文IMRD 宏观结构模式,通过考察工程科学、应用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39个学科中实证型学术论文的整体结构,指出最常见的结构并非 Swales 提出的 IMRD 模式而是ILM[RD]C 模式,其他常用模式还包括IM[RD]C,IMRDC,ILMRDC 等。该研究将文献综述及结论部分加入 Swales 的经典结构模型,更为全面地展示了实证研究型期刊论文的体裁结构。Ozturk( 2007) 和 Hirano( 2009) 从局部视角出发,基于 Swales提出的 CARS 模型分别对期刊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结构进行学科内部对比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并发现了显著差异。Basdturkmen( 2009) 参照 Yang & Alison( 2003) 有关结论部分的语步结构,比较语言教学领域学术论文和硕士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结果表明二者均在结论部分多次使用“结果—评价”的表达模式,学术论文作者在讨论结果时倾向于提供多种选择解读结果,并且能将研究结果解读与研究领域内外其他理论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达到推销自身研究成果的目的。除了体裁语步研究,对学术语篇人际意义的解读亦成为当前国际学术语篇一大研究热点,如 McGrath( 2012) 通过分析数学学术论文中的立场和介入表征,将话语特征和学科实践相结合。Hyland ( 2009) 界定了学术语篇并提供了相关研究方法,以不同类型语篇如研究型语篇、教学型语篇、学生型语篇为例阐述了语篇内部不同体裁的研究范式。
此外,研究热点还包括学术写作与国际发表。Lillis& Curry( 2010) 的著作《全球化语境下的学术写作: 英语出版的政治与惯例》采用文本导向的民族志方法,对来自欧洲中南部的 50 名多语学者投稿经历进行长达八年的跟踪调查,描述了他们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圈的写作历程,指出通过社交网络与其他成员进行联系及合作可促进论文发表。有关如何提高学术写作能力,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Flowerdew & Li( 2007) 针对剽窃中的语言改写现象( language re-use) ,对国内某高校博士生撰写国际期刊学术论文初稿进行文本分析,并通过访谈部分作者后指出: 语言改写现象在中国博士生作者IMRD结构论文各个部分中极为普遍。如何在学术论文写作的程式化模式下保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这对 EAP 写作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挑战。Cheng( 2007)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指出学生作者能有意识地运用先期掌握的体裁特征进行学术写作,并强调了体裁意识在学术写作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Simpson-Vlach( 2010) 从促进英语学术语篇教学的角度为学术语篇( 口语及书面语) 提供了语用功能分类的词块表。Duff( 2010) 回顾了学术团体中口语、书面语及网络语篇所经历的社会化进程,并指出这一进程中不同类型的学术语篇通常具有多模态、多语言及互文特征。为了考察国际学术语篇研究核心领域,除了观察学术语篇研究中的被引文献,我们还对原始文献进行了分类。通过 clustering 对共引网络进行运算,并依据共引关系将文献划入不同的聚类。本研究共生成49个聚类,囿于篇幅,我们聚焦于聚类0—10,具体如图5所示。
鉴于聚类1和7名称相同,我们将其合并,最终得出十个聚类。各聚类以成员数量多少依次排列为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 、学术论文( research article) 、英语学习者(English language learner) 、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 、学术素养(academic literacy) 、教育( education) 、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 、元话语(metadiscourse) 、二语学习者(ESL student) 及英语(English) 。上述聚类排列彰显了国际学术语篇研究的核心领域,其中体裁分析表现为该研究最中心的领域,其文献量最大; 学术论文为体裁分析研究的聚焦点,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整体或部分体裁结构进行跨学科跨文化对比研究以及针对元话语语言特征等层面展开研究; 研究方法大都基于语料库。鉴于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所处的日益重要地位,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同样亦成为国际学术语篇研究核心领域的组成部分。
4.结语
本研究通过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梳理了2007—2016 年国际重要期刊学术语篇研究相关文献,呈现了国际学术语篇研究特点,考察了研究热点及核心领域,既能使国内学者有效跟踪该领域重要文献、了解前沿趋势、把握研究脉搏,也有助于确定研究选题,提高国际学术论文发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近年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语篇相关研究数量持续增长,但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仍以系统功能语法和体裁分析为主,研究内容虽则触及了国际学术语篇研究部分热点,如针对英语学术论文某个部分的体裁分析以及中外学术论文体裁对比研究,但共时性研究居多,历时性研究偏少。与此同时,国内学术语篇研究出现了“重文本,轻过程”的特点,有关学术语篇中的词块、作者立场、自我指称、元话语、外壳名词、转述动词等文本特征研究较多,而对学习者学术语篇写作能力和认知过程发展的相关研究不够。当今国际学术语篇研究内容如二语学术写作、EFL 国际学术论文发表、学术写作教学等在国内有待拓展。此外,国外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将口头学术语篇如学术讲座、演讲、学位论文答辩、学术会议纳入了研究范围,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口头学术英语交流语言特征及功能尚未引起重视( 王健刚、孙凤兰 2018) 。有关中国大学生学术口语课程的需求分析极度缺乏( 王华 2018) 。因此,国内学者一方面需借鉴国际学术语篇研究的多重研究视角和方法,突破文本分析的局限,将文本分析与心理及社会认知过程研究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亟需加强,应积极与国内外学术语篇研究核心力量建立合作关系。鉴于香港地区学术机构在国际学术语篇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我们有必要扩大与其交流合作,开拓研究视野,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学术语篇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好地促进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