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 阅读 2020-07-23 09:34: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萧然音韵
大家都知道,普通话里第三人称代词的发音都是tā,但是书写的时候要分成“他”“她”“它”三种写法。简单来说,“他”指男性,“她”指女性,“它”指非人的事物。
其实,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前,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并没有这种区分,书面上一律写成“他”,而各大方言不论是说“他”、“渠”还是“伊”,也都是与性别无关的。
《汉语方言地图集》各地第三人称单数的说法
这种区分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语言影响而产生。欧洲的许多语言在语法上具有“性”(gender)的概念,通俗地说,词语(特别是有生命的名词或代词)根据性别会有不同的变形规律,一般有阳性、阴性、中性等类别。以大家都熟悉的英语为例,英语单数的第三人称代词分阳性的he、阴性的she、中性的it,各自还有不同的变格,如下图所示。
英语的代词(来自百度百科)
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翻译大量来自西方的著作,翻译过程中就会碰到各种语言问题,因此不少人主张改造汉语,引入欧式语法,以方便翻译与文学创作。比如汉语只有一个“他”,当一个英语句子同时有he和she时直译成中文就会有歧义。当时不少人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造出各种的字或词来对应she。其中,刘半农发明的“她”字(将“他”换成女字旁)得到广泛认可,一直沿用到今天。“她”字首次出现于刘半农的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后来赵元任为之谱曲,成为一首著名歌曲。
刘半农
经过新文化运动改造后的汉语,单数的人称代词与英语一一对应:
我——I 你——you 他——he 她——she 它——it
然而解决这一个问题后又出现了两个新问题。
(1)当某个人不知道性别时该用“他”还是“她”?请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性别不明时用“他”。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2)汉语的复数人称代词是通过单数加后缀“们”表示,因此汉语出现了“他们”“她们”“它们”三个词。要是一群人里有男有女,该怎么写呢?还是请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当一群人有男有女时和全是男性一样都用“他们”;只有一群人全是女性时才用“她们”。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这种用法其实也都与西方语言一致。英语的第三人称单数性别不明时,传统上也默认用阳性的he。至于复数,英语第三人称复数只有一个they,没这个问题,但是别的语言里有。
拉丁语(源自古罗马的一种西方古典语言,相当于中国的文言文)里的性比英语丰富多了,第三人称代词(其实是指示代词)单数和复数区分阳性/阴性/中性三类,名词也按阳性/阴性/中性分三类。当一群人有男有女时,拉丁语默认为阳性复数。比如拉丁语里男性的朋友叫
amīcus 阳性单数主格,(一个)(男性)朋友
amīcī 阳性复数主格,(多个)(男性)朋友
而女性的朋友叫
amīca 阴性单数主格,(一个)(女性)朋友
amīcae 阴性复数主格,(多个)(女性)朋友
只要一群朋友里有至少一个男性,那就应该用阳性复数的形式amīcī;只有全是女性才能用阴性复数的形式amīcae。
也就是说,当性别不明或兼有时,英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是都默认为男性的。汉语原来就不分性别,本不应该纠结这些问题,模仿西方语言而强行区分性别,才把事情搞复杂了。
不过,汉语里表示亲属的词语,男女还是有不同称呼的。有不少汉语方言在称呼兄弟姐妹整体时,当有至少一个女性时,就说“N姐妹”;只有当全部是男性时才说“N兄弟”。拿表示女性的“姐妹”来统称兄弟姐妹,这倒是个有趣的现象。
如今,在争取女性平等权利及性少数群体平等权利的运动中,部分人开始在语言层面行动,使用英语时使用“he or she”、“he/she”、“s/he”等说法来表示第三人称单数,还有人用第三人称复数形式they表示单数。
联合国的《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认为行文中使用“他”“她”会导致语言的性别包容性弱,建议改用“其”“此”“该”表示领属,并通过重复使用名词来避免出现第三人称代词。国内的网络上也有人用拼音“TA”来统称“他”与“她”。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中文的“他”在过去就不分性别,主张恢复只有一个“他”的用法。
知乎上的某问题
一百年前在新文化运动的百家争鸣中诞生,一百年后又为性别包容性而引发新争议,“她”将何去何从,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
你对此持什么观点?欢迎留言~
参考文献
联合国.《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https://www.un.org/zh/gender-inclusive-language/guidelines.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