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摘要】大西克也:论上古汉语代词“之”和“其”的替代功能

1359 阅读 2020-07-24 09:46: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今日语言学

“之”和“其”是上古汉语中最常见的指代词,但指示用法不发达,在上古后期主要表示替代。“之”“其”的基本功能是替代语篇中已经出现的人、物或事,起复指(anaphora)的作用。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句法分工上:“其”主要作定语,“之”主要作宾语。


本文分析和解释“之”“其”的一些特殊的替代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上古汉语“之”“其”具有转喻性替代功能,可以转指先行词表述的情景中的某一个参与者。如例(1)“之”通过谓词性先行词“疾”转指“疾者”(即孔子)


(1)疾,君视,东首,加朝服,拖绅。(论语·乡党)


(2)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至,尔力也;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


在转喻性替代中,“之”激活先行词表示的整个情景,成为参照点;支配“之”的动词的语义决定情景中哪一个部分成为注意的焦点。在例(1)中,“之”通过先行词“疾”激活了“孔子生病”这一认知域。支配“之”的动词“视”要求其宾语为可见的人物,因此作为病人的孔子成为焦点。例(2)中的“其”直接参照的情景是“射于百步之外也”,通过动词“至”和“中”,情景中“到达”和“射中”的主体被置于焦点,“其”的所指从整个情景转移至箭。


二、“之”“其”可以表示泛指(非特指,non-specific),其机制是说话者预设具有一般性质的某类实体,然后用“之”“其”进行替代。如:


(3)孔子曰:“生而知者,上也;学而知者,次也;困而学,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4)子曰:“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在上古汉语中,光杆名词在语境中找不到参照点时,往往会带有类指或非特指的含意(参大西克也2014)。“之”“其”的先行词可以是这类非特指的光杆名词,先行词的指称意义也随之传递[如例(5)]。用“之”引进的非特指实体,有时可以再用“之”或“其”来指称,前后照应使用 [ 如例(6)]


(5)夫欲得力士而听自言,虽庸人与乌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韩非子·六反)


(6)故君求,则臣得。君嗜,则臣食。君好,则臣服。君恶,则臣匿(管子·牧民)


三、用“之”“其”表第一、二人称,是一种指称间接化的手段,往往作为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使用,也可以起到回避处于被威胁的焦点的目的。


根据Brown and Levinson(1987),面子(face)是社团中每个成员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希望塑造或维护的自我形象(self-image),命令、请求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常采取某种表达方式来减少或避免这种言语行为。


(7)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门,门者刖跪请曰:“足下无意赐余沥乎?”夷射曰:“叱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例(7)“之”是“门者刖跪”自称。刖跪的身份卑下,向齐王宠臣夷射要酒,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表述非常谦恭,如使用“足下”“赐”“余沥”等词语。用指代词“之”自称,也是威胁尊者的面子而采取的补偿措施。


用“之”自称多出现在尊者向卑者施与恩惠等情景中。说话者成为“之”所替代的对象,产生指称间接化的作用,避免了使用第一人称代词造成说话者成为恩惠的直接接受者的情况。这是“之”带有礼貌功能的主要原因。又如:


(8)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例(8)“之”用为第二人称,指伯牛。伯牛有恶疾,要丧身,但也是不堪承受的,因此选择“之”来进行回避直接成为“亡”的宾语。


四、“其”的基本功能是:参照先行词,为中心语赋予某种属性,所谓领属用法只是其中的特殊情况。“其”表述的是中心语的内涵,不是外延。上古汉语中的“其”也不宜分析为定指标记。


“其”可以表示领属关系,但也存在不表示领属用例,如:


(9)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人矣,吾闻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语矣,未见人也。”(论语·季氏)


例(9)中“其”的先行词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其”是对“人”属性的描写,不是领属关系,因此“其”也不能被分析为领属代词。


“其”的核心作用是属性赋予,即通过替代功能,把先行词所表述的属性赋予中心语。“其”充当内涵定语,即刘丹青(2008)所定义的“给整个名词语增加词汇性语义要素”。这上古汉语“其”的一大特点,与现代汉语的“这”“那”构成外延定语不同。


因此,上古汉语的“其”不是定指标记,更不是定冠词。具有定指用法的定语是外延定语,这与“其”做内涵定语的功能存在冲突,也不能解释上古汉语中存在表泛指的“其NP”这类现象。


五、表“适当”义的“其”一般都有先行词,不是泛指。先行词表示的内容是“其”的中心语固有的、稳定的属性,这是“适当”义产生的重要背景。


(1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例(11)“其”表示“适当”义。讨论是否“适当”,必然存在某种特定的预设,一般会在上文中有所交待。因此,这类“其”一般有先行词。如例(11)中“其”的先行词是“富与贵”,“其”通过做内涵定语进行属性赋予。从中心语“道”来看,“道”和“富与贵”之间存在固有的、稳定的关系。因此,“其”有时可以带有“适当”的意味。“其道”指“富贵之道”,也就是获得富贵的正当的方法。


(12)子曰:“不在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例(12)“其”没有先行词。根据“其”表示泛指的机制,这句话首先预设某个非特定的职务,然后用“其”指代并充当“位”的修饰语,在二者之间设立一种稳定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表示“适当”之义,即“与其职务相符的职位”。




部分参考文献

大西克也 2014 《试论上古汉语光杆名词主语句及其指称特点》,《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研究》(下卷),香港: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 2008 《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中国语文》第1期。

沈家煊 1999 《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

王力 1958/1980 《汉语史稿》(中册),北京:中华书局。

魏培泉 2004 《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台北:“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

BrownPenelope and LevinsonStephen C. 1987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原文刊于《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十三辑,2019年

作者简介

大西克也,1962年生,日本大阪人,东京大学教授。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部长。主要从事上古汉语语法,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