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心理学/管理学在业界:数据分析类岗位就职体验与思考

445 阅读 2020-07-25 09:47: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Hello!大家好!
   “心理学/管理学在业界”系列访谈第三期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本期内容我们要介绍的是心理学在商业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商业分析领域要求从业者具备深刻的人类行为洞察和优良的数据分析能力,因而是投身于工业界的心理学毕业生经常选择的岗位之一。
     本期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了正在阿里巴巴商业智能部从事商业分析工作的黄翔学长与我们分享他的职业经历及思考。学长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学系,研究方向是认知心理学,2015年毕业后先后在三家头部科技公司从事有关数据建模和数据分析的工作。
     本篇访谈可以给你在这些问题上带来启迪:
1. 商业分析等数据分析类岗位需要哪些核心能力
2. 如何认识心理学专业在职场上的优劣势
3. 如何提高自身的求职竞争力
4. 无实习经历情况下如何求职
5. 如何结合自己专业与学历背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学长这些年的工作体会和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吧!



当时选择读博士时,是否就做好打算留在学术界或者去工业界?

当时在本科阶段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自己对做研究本身比较感兴趣,做得也还可以,导师当时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他的实验室,就很自然地加入了。但当时并没有想的是说未来一定要去做学术或者是干什么,更多的是觉得这件事情自己还蛮喜欢的,然后也比较欣赏导师。总的来说,我感觉是被兴趣驱动,以及被导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还想稍微补充一点是,这个选择也可能跟我校的一些培养方式有比较强的关系。因为从大一进校之后,系里比较注重的是实验方法、学科理论方面的训练,所以是不管上课也好,还是前辈们去教你的东西也好,都是偏学术性的东西在这个环境里面,人比较容易受影响,仿佛觉得做学术这件事情很重要。

我想讲的其实是另外一个层面,职业发展培训。我们系当时对公司实习、业界前辈的宣传都相对少一些,所以就心理学而言,可能一个人进来之后更倾向于走向更深入的学术的领域去发展。先不讲这件事情好与不好,但确实是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很多人的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什么时候决定要去企业工作?

我觉得要从两个角度去讲,一个是我个人怎么想这件事,一个是我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一个背景。做学术,如果想要一个更好的发展,肯定是要在海外比较顶尖的学术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的背景。所以博士末期我也在申请一些国外实验室的博后岗位。然后在做这件事情的同时,自己也稍微为自己再打算了一点,就是“一个鸡蛋不要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当时的大背景是大数据是比较热门的,自己对投身到这样一个比较热门的产业中去还是比较有热情的,就也应聘了一些企业。最终拿到了小米的offer,没拿到海外的博士后的offer,也就没有再继续去走学术这条路径。
从整个供需关系来看,粗略估算,每年有几百万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前面大概10%左右的人会读到研究生,每年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级是几十万的一个量级。但其实就国内而言,几百个高校,能够给到学术的岗位,每个高校平均下来也就是几百个。这样下来的话其实需求方的对学术上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是几万的量级,二者其实是有蛮大的差异的。
而公司,尤其一些科技公司,其实是需要这样一些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有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的人才去帮助公司在比较激烈的科技竞争当中取得进一步创新。
这是我想讲的关于我个人的发展以及整个时代背景的一些感觉。



在毕业之后换过两次工作,除个人原因外,更换工作背后有没有职业发展方面的考量?

我最初的工作比较偏数据开发的技术,现在更多的是商业分析,数据只是我的一个生产资料,我的核心任务是讲出数据背后所代表的业务的发展状况和可能的应对策略,来去帮助决策者和运营的同学去做决策。其实从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来讲,我毕竟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搞算法并不是我们的专业的强项;但相对而言,我们可能在中层的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和对整个商业模式的思考和管理上面可能更有优势。
所以我从数据技术走向数据分析这条路径是我在工作之后感知到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路径。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再继续拓展自己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这就是不光有深度的一个发展,更多的是广度的一个发展。



是否后悔选择了工业界?
是有一些前辈或者后辈,就在公司也实习过,发现公司挺无聊的,就继续去读、去做研究、去做教授了;当然也有的人读到博后之后发现好像做研究也没啥意思。这些情况都存在,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的去校准自己的这些发展和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的一个过程。
就我自己而言,肯定是不后悔。当初从学校里面出来,我也没拿到学校的博后的岗位再去深造的机会,所以后悔的收益比较小。另外,其实你会看到我的职业发展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当前我也是在自己规划的这条路线上去行走和发展的,我更多还是在一个向前看向上看的过程。



商业分析等数据分析类岗位需要怎样的人才?

如果有人愿意加入商业分析的部队的话,我是很欢迎心理系的后辈们来加入的(欢迎加入阿里巴巴商业智能部!)。你会发现,尤其是从这一次疫情复产节奏来看,线上化能力强的企业会恢复的好一些。这个线上化,包括它的商品是不是互联网化,包括它的管理系统是不是线上化,它的销售系统是不是线上化,它所有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不是都能够线上化。在这个背景下,政府也推出了“新基建”这个概念,这件事情会给整个产业,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把很多东西线上化之后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数字化。其实数字化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数字化背后的目的还是去提高整个社会分工的效率和社会生产结构的能力。数字化本身并不产生价值,更多的还是依靠分析师的分析去产生更多的价值。这里面包括你怎么去量化核心的指标,然后监控这个指标的健康度,然后找到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持续地去监控这件事情。你要把数字翻译成业务可以理解的一些话语,然后去找到问题再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整个行业的背景是会越来越向线上化和数字化管理的方向去发展,对相关的人才的需求肯定是越来越大。
对人才我是觉得有三个方面的核心诉求:
第一个就是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线上化或数字化意味着你要对着电脑去操作,意味着数据可能也常在数据库里面,你其实要有基本的数据库的知识和建模、编程的能力,你才能去生产,这相当于你的生产工具了。第二个就是数据统计的能力你要知道怎么样去处理这些数据,怎么样能够用数据透视的方式把它展示出来,这个其实是你的一些生产技能。第三点就是与你要去服务的客户或者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例如,服务于商业组织是对商业的认知,服务于政府机构可能是政治能力等等。核心是围绕着你要服务这个机构要达成的目标,这自己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一个行业,就朝着这个方向去打造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商业分析等数据分析类岗位并不是直接与心理学对口,还有诸多来自其它专业的竞争者。相对其它专业而言,心理学学生该如何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觉得是没有必要过分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针对企业中某个岗位,你够用就好了,不一定是你多么的卓越,当然卓越是为你自己将来的发展去讲的。首先你要去想明白的是这个岗位需要的是什么能力?然后这些能力是不是足够具备?
你可以把自己的简历根据招聘标准梳理一下,看是不是匹配这个岗位,然后投过去。更重要的其实在于你跟面试官还有你未来的领导或管理者的沟通,你要能把你自己已经会做的东西和潜力上能做的东西讲清楚。我觉得展示出你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很关键,但不一定需要围绕着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去讲。你虽然学了很多,但你不会跟面试官去讲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什么是视觉工作记忆,更多的是要把你怎么去理解你所要去应聘的岗位、它背后的行业,这个行业核心的一些生产要素是什么,这个行业上的生产关系都有哪些,这个岗位在这个行业当中所起的一个作用是什么等等问题讲清楚。
作为心理学学生,我们还学了很多非纯技术的东西,例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这些知识使得我们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同学能够对社会的世界有更多的认知,所以在讲道理的时候可能会讲得更完整一些。别人可能就事论事去讲一件事情,心理学学生可能能够从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等更全局,更多维的一个角度去讨论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个是在心理学学习当中能够培养起来的一个能力,就不会像纯的理工科的学生那样,只是特别钻到一个技术上面。
但心理系的学生相对来讲,在一些数理统计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和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的同学比起来,在应聘时尤其是应聘科技公司的时候,数据统计和编程能力确实是个劣势。要想办法把你的劣势弥补上去如果你参加过相关岗位的实习,那是最好的,如果你没有的话,也要从你的背景当中的一些项目经历或者课程作业里面去提炼出来,证明你的能力。



企业实习经历对在工业界求职有多重要?

像我这种没有公司实习就去找工作确实风险很高,不鼓励大家像我这样。我现在在做面试的时候,发现实习经历比较浅,影响确实还是很大的。没实习过的人讲具体问题,在实操上、思路上确实还是相对差一点。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鼓励大家去实习。读硕士的,自己肯定会驱动自己去实习的;读博士的,我也是鼓励大家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去参加一些短期实习,也鼓励大家主动地去跟自己的老板去沟通一下这些事情,为自己将来做打算。学术市场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肯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走向学术岗位。你还是要为自己做两手准备的。但是可能还会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一开始笃定了自己要做学术,但死活做不出来,不是做学术这块料,突然发现毕业之后就要失业了怎么办?假如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也不要太妄自菲薄,毕竟已经读到博士了,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还是超于常人的,相信还是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点想到,扬长避短,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可能总有一些机会,确实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他觉得你没实习背景也ok。

不少商科的同学也会从事商业分析,他们往往有丰富的实习背景,相对来讲在职场上会有非常大的优势。但对于实习背景丰富这件事也要思辨来看。如果实习经历是零散的,之间没有联系的,看不出提升的点在哪,那么其实在每个时期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这个背后反映的是在职业发展上缺少一个体系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这里面体系性讲的是什么?就是你以终为始的去看你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职业的人,然后你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你自己的每一个点,可能是学习的经历,可能是上课的经历,也可能是实习的经历,是不是能够点开了自己的这些能力点,每一件事情是不是能够线性地对自己带来提升。


心理学的训练所形成的能力在工作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心理系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都比较强调学生的一个科研实操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数据等等。
首先,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锻炼了学生作为一个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的一个能力,包括怎么样去找资源,然后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然后最终拿到实验数据的结果,然后做报告等等。当然也不一定限于心理学,我确实感觉到学心理学的人在这方面锻炼还是比较充分。
然后这个东西能带来什么好处?在工作当中,第一,其实你肯定不是一个人去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是需要去协调上下游的关系,你需要把这件事情当中最核心的问题找出来,然后推动团队用最高效的方法去解决。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之前的训练是能够给到一定的迁移作用和帮助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带领团队去完成过一些科研项目。但是,即使没有当过团队的leader,也应该曾经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过项目,也是能够学习到怎么做的。
第二点就是在科研训练当中,其实我们会强调两点,一个是你的创新性,一个是你的一个假设检验的能力或者是叫做科学方法论的能力。其实在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或者科技公司,讲的就是创新。这个创新不一定是个人创新,是指整个公司在解决一个问题上,相对于其他公司能有一个更加创新的方法。能不能创新就取决于每一个参与到这个公司里面的人,是不是能够在原来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解法。
举个例子,传统上可能大家都是用Excel或者是用PPT用去处理工作,但是处理过程可能很耗时间,你是不是能够把整个的流程优化,或者是提升数据处理的方法?这是你在训练当中不断去强调你的创新性,能够给你带来的好处。
第二就是假设检验的能力。abcd中哪种假设是成立的,对这件事情的因果关系的解释,是需要你采用实验的方法去论证的。在工作当中也会有这些场景,你可能遇到一个问题,问题背后可能有几种原因,你需要采用不同的实验,或者叫分桶测试,去把这个原因找出来,然后去解决掉这个问题。



商业分析岗位上大多数是硕士,相比起硕士,博士有什么优劣势?

我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我自己感觉从薪水等回报上来讲博士并没有比硕士得到更多。你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公司,而你的硕士同学已经工作三年了,可能就已经比你高一个level了,我觉得这个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多少也会造成一些心理不平衡,但客观上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但再去想想这件事情,当我们在以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更长的一个视角来看,前三年的东西确实很重要,但也不那么重要。因为你后面还要工作好几个三年,更长远的发展,还是要看你自己的一些能力和素质。可能你作为一个博士,能在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的时间里追平别人的进度。
当你追平之后,再进一步走的时候就能够发挥到你的优势了。毕竟你还是经过系统性的训练的,你还是能够在非常大的论文压力下面去把事情搞出来的。你可能还会受到别人更多的尊敬,你讲话可能也更容易让人信服,这些可能会在后面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当中给到你更多的回报。当然我说是这么说,因为我也只工作了5年,所以我还真没有把它完全发挥出来。

心理学在工业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甚至在很多岗位中是非常受青睐的,所以有意从事这个数据建模和数据分析岗位的童鞋们尽量提前锻炼提高必要的专业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