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摘要】许树妙:中古标准语基础方言转移引发的音变中断——以中古“支韵入佳”“佳韵入麻”音变为例

1159 阅读 2020-07-25 09:48: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今日语言学

 1
引言

标准语并非单一直线型地发展。历史上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变迁,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几经转移(参看黄笑山,1995:2—12)


图1 标准语基础方言的历史变迁


标准语基础方言转移对音变产生影响,学界已有关注。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近代汉语阶段,对更早阶段的现象较少论及。中古时期以中唐为界,标准语基础方言由洛阳(及金陵)转移至长安。中古时期发生的“支韵入佳”“佳韵入麻”两个音变,二者均在中唐以后中断。对其音变性质、过程及其音变中断原因,学界尚无定论。因此,本文试结合基础方言转移的相关史实及中古汉语的地域特点,重新对音变进行梳理及探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古标准语基础方言转移对音变的影响等问题。

 2
“支韵入佳”音变的中断

“支韵入佳”音变与支-佳异读关系密切。《广韵》存支-佳同义异读共20对,分别对应北方-南方的地域读音,有以下三方面证据。


其一,《广韵》与《释文》分别代表北方与南方的标准音。《广韵》的支-佳异读字若为《释文》所收,均以佳韵为首音,说明南方标准音以佳韵为正。更直接的证据是,“屣、纚、縰”等字《释文》以佳韵为正,《广韵》却只读支韵。


其二,《玄应音义》提供了北支-南佳的地域文献记载。


《玄应音义》卷14中晒”:“《方言》:‘晒,暴也,干物也。’郭璞音霜智反,北土行此音。又所隘反,江南行此音。”(14/1025c14)


其三,古汉越语与汉越语的来源在地域上有南、北之别。“晒、籭”在古汉越语中读佳韵ay/ây,在汉越语中读为支韵ư(咸蔓雪,2016:208)


据上三类证据,我们认为支-佳异读是方言异读。诗文中可见支-佳异读字兼押支、佳两韵的现象,“籭”在温州话(sɿ1-sa1)、梅县话(si1-sai1)也存支-佳两读,可知支-佳异读共存于同一音系。王洪君(2006)将一个共时音系中共存的不同方言来源的音韵层次定义为外来语音层次。因此,支-佳异读反映了《切韵》音系中的异源层次。


异源层次间竞争,外来读音取代本土读音的演变,称为叠置式音变。《广韵》中部分支-佳异读字,至《玄应音义》中转为只读佳韵一音,发生了南音取代北音的叠置式音变。音变于中唐慧琳时期中止。“支韵入佳”的音变动因是南方雅言的优势影响。中唐以后标准语基础方言转移至长安,而“支韵入佳”叠置式音变恰在此时中断,因此推知,音变中断或许是因基础方言的转移消除了音变的外部驱动因素——金陵雅言的影响所致。

 3
“佳韵入麻”音变的中断及佳韵分化

隋唐时期发生了“佳韵入麻”音变。但佳韵并未全转入麻韵,中古后期大部分佳韵字与皆夬韵合流,佳韵发生分化。佳韵的分化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另外,“佳韵入麻”的音变实质亦存分歧。问题的焦点在于中古佳韵的音值问题。


中古佳韵的音值存在地域差别1。金陵音系麻佳同韵,两韵应同读为非低元音æ(潘悟云,2002;郑伟,2015)。洛阳标准音的佳韵也当为单元音(李荣,1956;黄笑山,1995:79)。佳韵读为ai可能是长安方音。周隋长安经师阇那崛多翻译的密咒kṣay用“憩”对译,下注“欹债反”,用卦韵字“债”对译梵文的ay/ai/(尉迟治平,1982)。至盛唐带有西北色彩的不空译音中,佳韵仍对译ai(刘广和,1991)。而反映洛阳音的玄奘对音中,佳韵则对译单元音(施向东,1983)。因此,中古佳韵在洛阳及金陵读为单元音ɛ,在长安读为复元音ai。


《切韵》佳韵音值为ɛ,麻韵为a,因此“佳韵入麻”是二等重韵合流音变(ɛ>a/r__)之一。音变以词汇扩散的形式进行。不过,“佳韵入麻”音变未波及所有佳韵字。音变从《切韵》时代开始,至中唐慧琳时已趋于中止。大部分佳韵字于慧琳时期与皆夬韵合流,佳韵发生语音分化。


中古佳韵分化并非条件式音变,理由有二:


其一,变同皆夬韵与变入麻韵的佳韵字各部位声母均有,没有语音分化条件。


其二,“钗、派、解、懈”出现了由佳韵读为麻韵,又读回佳韵的“回头演变”,说明“佳韵入麻”与“佳入皆夬”两个音变交织起作用。若为条件分化二者不应交错。


《玄应音义》中皆韵已经低化,与夬韵合并同读为ai,但仍与佳韵对立(王曦,2009:119—122)。至《慧琳音义》中佳皆夬三韵才合流(金雪莱,2005:90)。因此,“佳入皆夬”音变发生于玄应以后,完成于慧琳之时。对比中古后期韵母发生的重大音变,“佳入皆夬”的音变时间短,很有可能存在外力作用。玄应至慧琳这一阶段正是标准语基础方言由洛阳(及金陵)转移至长安的时期。佳韵在洛阳(及金陵)的音值为ɛ,在长安的音值为ai。随着基础方言的转移,标准语系统中的佳韵ɛ大量地改读为长安的ai音,于是引发了佳韵与皆夬韵的合并。


“佳入皆夬”对系统中原本进行的“佳韵入麻”扩散式音变产生严重的干扰,形成了竞争性音变,如图2所示。先完成ɛ>a音变的佳韵字则不受ɛ>ai音变的影响,读入麻韵,如“、蜗、涯”等。未开始ɛ>a音变的佳韵字受到势力强大的ɛ>ai音变支配,变同皆夬韵,如“街、隘”等。处于演变中的佳-麻异读字,受到ɛ>ai音变的冲击中止了音变,转变入皆夬韵,即“派、钗、解、懈”由佳韵变读麻韵又读回佳(皆夬)韵的原因。由于佳韵的分化是竞争性音变的结果,因此佳韵分化没有语音分化条件。


图2 “佳韵入麻”与“佳入皆夬”的竞争

 4
结语
历史上,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几经转移,将语音史看作简单直线型的发展存在很大缺陷。中古汉语阶段,标准语基础方言经历了由洛阳(及金陵)转移至长安的变化。“支韵入佳”是方言接触引起的叠置式音变,“佳韵入麻”是系统内部-r-介音驱动的扩散式音变,二者在基础方言转移的影响下一并中断,标准语音系中的支韵、佳韵、麻韵与皆夬韵四韵关系由此发生调整。基础方言转移对标准语的音系面貌及音变进展影响深远。

注释:

1 麦耘(1995)最先提出,但具体地域读音的看法与本文有别。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


部分参考文献

黄笑山 1995 《〈切韵〉与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台湾文津出版社。

金雪莱 2005 《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荣 1956 《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

刘广和 1991 《唐代八世纪长安音的韵系和声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麦耘 1995 《〈切韵〉元音系统试拟》,载《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潘悟云 2002 《吴语中麻韵与鱼韵的历史层次》,丁邦新、张双庆编《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施向东 1983 《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第1期。

王洪君 2006 《文白异读、音韵层次与历史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曦 2009 《〈玄应音义〉音注新探》,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咸蔓雪 2016 《汉语越南语关系语素历史层次分析》,中西书局。

尉迟治平 1982 《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第2期。

郑伟 2015 《中古以后麻佳同韵的类型及其性质》,《中国语文》第3期。


作者简介


许树妙,广东汕头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2016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曾受教育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资助赴日本大阪大学言语文化研究科联合培养1年。已在《中国语文》《汉语史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