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王树槐|《翻译批评》课程的整体主义理念:华中科技大学模式

1321 阅读 2020-08-03 09:59: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语言学入门

摘   要:本文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翻译批评的整体主义课程模式。它以教育心理学家van Merriënboer的四因素十步法为课程构架,从九个侧面设计了研究生翻译批评能力的培养。按照翻译批评教学的逻辑顺序,它们分别是:对比语言学途径→文学文体学途径→语料库翻译途径→翻译诗学途径→评价理论(功能语言学)途径→文化研究途径→社会叙事学途径→文学批评理论途径→传播学途径。课程目标在于最终让学生获得定量批评和定性批评结合,规定性批评与描写性批评结合,文本内描写批评与文本外归因批评结合,以及描写维度的描写-因果解释、描写-价值判断、描写-提出假设结合的整体复合能力。

关键词:翻译批评;整体主义;课程设计

1. 引  言

       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翻译批评属性、范围、功能的看法,学界也在不断变化。如Newmark(2001:184)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重要环节;方梦之(2004:346)认为,翻译批评是“以一定的翻译标准为准绳、以科学的方法对译本或译论的艺术价值进行判断,对其不足之处进行理论上的鉴别,特别要检验翻译实践的跨文化交际效果,从中探索译者的审美境界、科学视野和艺术技巧”;陈宏薇、江帆(2003)更进一步,认为完整的翻译批评体系应包括规定性翻译批评和描写性翻译批评。我们认为,翻译批评既包括按照语际转换标准,和接受语读者的诗学取向,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的规定性批评,也包括对文本特征进行多侧面描写,考察文本外的译者理念、惯习,旨在解释译者风格成因、判断译本社会文化贡献的描写性批评。

       如何构建硕士生、博士生的翻译批评课程,让他们获得客观、科学、多维的翻译批评能力,是高层次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华中科技大学讲授研究生翻译批评课程已逾十年,一直致力于翻译批评整体主义课程模式的探索。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教育学领域的整体主义,然后详述华中科技大学的翻译批评课程模式,以求教方家。

2. 整体主义课程观及van Merriënboer整体主义学习模式简介

2.1 整体主义课程观

       整体主义课程塑形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杂志创刊,以及John Miller的《整体课程》出版,标志整体主义教育正式诞生。(安桂清, 2007:3-4)整体主义不是一套严格界定的课程体系,而是一种思潮和指导思想。其思想体现在两个方向:

1、旨在有内在关联的整体课程(holistic curriculum)设计。这一派学者反对单元论(atomistic)、还原论(reductionist) 片面讲授知识、孤立传授技能的做法,强调课程的结构性、层级性、整体性、关联性。“教师尽可能地统整课程内容,以揭示学科内部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王海青, 2019:36) 他们还提出整体教育框架,鼓励学生-教师-学校的协作,以达到学生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Pedersen et al, 2017:174)

2、旨在建构体验学习的全人(wholeness)培养。这一派学者强调学生在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批判思维、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知识有多种形式,包括经验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先验演绎性知识,这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刘良华, 2019:93)全人的学习包括认知、生理、情感三个方面,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持续转化的过程。(Jarvis, 2005)

2.2 van Merriënboer的整体主义学习模式简介

       荷兰教育学家van Merriënboer是整体学习的代表学者,其理论经历二十余年发展,集大成于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van Merriënboer & Kirschner, 2018)一书。其核心是四因素模式和十步学习法。

1)四因素教学设计(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4C/ID模式)包括:学习任务;支持信息;程序信息;部分-任务练习。

2)十步学习法是指,在前面三个因素的每一个下面加上两个详细步骤,一共构成十步。它们是:①设计学习任务。任务连续体包括:常规任务(最初),补充任务,模仿任务,非明确目标任务,反向任务,完整设计的案例(最终)。②设计行为评价。评价的标准包括准值(criteria),价值(values),态度(attitudes)。重在形成性评价,强调监测进步,记录发展档案(development portfolio)。③学习任务排序。遵从由整体到部分、由易到难的顺序,注重技能滚雪球式(snowballing)的累积发展。④设计支持信息。支持信息呈现方式有演绎-说明策略(deductive-expository strategy)(直接教学,最容易、最省时),归纳-探究策略(inductive-inquisitory strategy)(指导下的发现学习法,最困难、最耗时),以及处于中间的归纳-说明策略,演绎-探究策略。⑤分析认知策略。解决问题涉及六个认知阶段: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⑥分析心理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因果模型。⑦设计程序信息。包括教师预设好的、阶段性的“非索取信息”,和学生向教师请求的“索取信息”。认知反馈时,要与前面/侧面知识达到联通(elaboration)。⑧分析认知规则。确认IF-THEN规则,分析典型错误和规则误用。⑨分析必备知识。包括三个层次:领域模型(domain model);概念、计划、原则;事实。⑩设计部分-任务练习。将练习任务分割、简化、功能化,运用认知-编辑-生产序列使技能达到高度自动化。

3)十步法并不意味着每一步都是必须的,运用也不是线性的。某些步骤可以省略,前行方式可以是往复的锯齿形路线。

2.3 简  评

       四因素十步学习法既重视学习的外部行为(如注重根据学习语境制定任务类型、注重部分-任务的自动化功能、注重评价的回击作用),又重视学习的内在认知(如注重支架的支持作用、注重心理模型促成的知识联通);既重视常规的认知策略学习,也重视探索性的发现学习。因此,将它跨学科移植到翻译批评教学来,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翻译批评》的整体主义

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我们的整体主义课程体系中,根据从规定性批评到描写性批评、从定性批评到定量批评、从科学范式批评到人文范式批评的顺序,九个途径的教学分别是:对比语言学途径→文学文体学途径→语料库翻译途径→翻译诗学途径→评价理论(功能语言学)途径→文化研究途径→社会叙事学途径→文学批评理论途径→传播学途径。对于每一个途径的学习,我们以van Merriënboer的四因素教学模式为设计基石,其余的六个步骤选择性、随机性地使用。

3.1 对比语言学途径

1)任务设计

       本途径的目标在于,通过英汉语言差异的学习,逐步获得文本细读能力(常规任务),和价值判断能力(完整设计任务)。文本细读能力包括:1、细致比读原文和译文,辨明忠实、添加、删除、改写;2、辨明概念意义、情感意义、语用意义等的实现程度。价值判断能力包括:1、判断各型意义的细微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2、比较它们在价值(即是翻译水平)的高低上下。

2)支持信息

       本途径支架支持(scaffolding)的书籍(非索取信息)有:Elements of Style (Strunk & White, 1979);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ish (Pinkham, 2000);《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刘宓庆, 2006);《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 1993)。(我们九个途径的课程中,所有支架支持的书籍和批评的译本都有电子版,便于学生学习。另外,为了节约版面,我们不在“参考文献”列出支架支持的书籍名单。)我们为学生挑选支架书籍的原则是:经典性、前沿性、理论可操作性、数量最小性。

       这一途径的学习方法是演绎-说明,或者演绎-探究。同时告诉学生其定位是:规定性翻译批评;有价值判断。

3)程序设计

       首先是设定任务的分目标(subgoals),包括:误译识别;简洁;语境的合适性;心理连贯。然后是分目标的逐步实施。

       误译往往由于译者的功力不足或粗心而致,对此类错误识别是翻译批评入门的基本功。需要锻炼学生对概念意义(包括歧义)、隐喻意义、屈折意义、风格意义的把握。我们批评材料是挑出夏济安译《古屋杂记》中的误译。

       简洁是汉英语言追求的共同目标,在表达等量事实信息(factual information)、没有文体信息涉及的时候,惜字如金的结构会更有“文学性”。我们的材料是比较杨宪益译、张培基译《背影》。结果表明杨宪益的译文形合程度更高,更简洁。

       语境的合适性是指所选意义对语境阐释的准确性。所选的材料是刘士聪译、张培基译《落花生》。结果表明刘士聪译文更能根据语境选择准确的词汇和句式,再现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心理连贯是要求译文描写认知时按照感觉(视觉、听觉、触觉)顺序展开,叙事时候沿着时间顺序展开,论理时按照逻辑关系(因果、连动、递进、转折、并列、总说-分说)展开,而非话题穿插错综、主语不断变换。批评的材料是王际真译、杨宪益译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结果表明王际真译文在心理连贯上更好一些。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王际真译文:After making a visit to my native home during a journey to southwest, I found myself in the city of S-, where I had once taught school for a year. It was only thirty li from my native village, and could be reached in less than half a day by boat.
杨宪益译文:During my travels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east I made a detour to my home, then to S-. This town is only about ten miles from my native place, and by small boat can be reached in less than half a day. I had taught in a school here for a year.

       原文的话语中心在于“S城”,“当过一年的教员”不过是补充说明叙事者与S城的渊缘。王际真译文在心理连贯上更胜一筹:将当教员这一信息作为从句安排在句子中间,两个主句都以S城为中心展开。而杨宪益译文的最后一句,给人感觉是话锋一转,似乎要谈论在S城当教员的经历,心理连贯上出现了错误。

       课程的形式是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O’Flaherty & Phillips, 2015)(其它的八条途径教学模式相同)。教师提前一周将理论书籍和批评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阅读(不同的小组阅读不同的章节或译文)、批评、讨论、得出局部结论。班级有QQ公群,学生可以加教师的QQ,方便他/她们随时私下提问(索取信息)。课堂上学生用一半的时间做PPT陈述,阐述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译本的批评,另一半的时间是教师评论、导引、归结、启发。

4)部分-任务练习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将旨在巩固的任务分解、组块(chunking),形成、强化学生的领域模型、概念体系,达到翻译批评的图式化(schematization)、自动化。部分-任务练习通常设计给周末或期末完成。包括:刘士聪译、张梦井译《向日葵》(挑出后者的误译);张爱玲自译、Andrew Jones译《更衣记》(比较简洁度);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赛珍珠(Pearl Buck)译《水浒传》(节选)(比较语境的合适性);刘士聪译、刘宓庆译《风筝》(比较心理连贯)。

3.2 文学文体学途径

1)任务设计

       这一途径需要培养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常规任务),文献述评能力(模仿任务),文本细读能力(常规任务),价值判断能力(模仿任务,如模仿申丹的批评法),理论总结与建构能力(完整设计任务)。

       在文献述评能力中,首先要训练学生运用CNKI数据库检索中文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运用Web of Science, Scopus, Francis & Taylor, Proquest等数据库,检索英文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的能力。之后是训练梳理文献:明确某一研究问题的发展脉络、划分阶段、代表学者和观点思想。最后训练评价能力:评论已有研究做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述”和“评”缺一不可,对于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来说,“评”更难,更需要理论的宽度、广度和高度,这是一个逐步获得的过程。而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往往是学生将要突破的地方。

       理论总结与建构能力要求学生在运用文体学理论的前提下,通过文本细读,发现、总结译者的文体学倾向和特征,提出译者的文体翻译模式,并用浓缩的术语概括出来。

2)支持信息

       本途径支架支持的书籍有: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Fictional Prose(Leech & Short, 2007); 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 (Wales, 2011); Stylistics: A Resources Book for Students (Simpson, 2004); 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申丹, 1995)。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这一途径的研究定位是:1、可以是规定性翻译批评,做价值判断;2、也可以是描写性翻译批评,不做价值判断:或者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对现象进行根源分析。我们的训练重心在于描写性批评,其模式为描写-理论假设(建论模式);描写-归因解释(因果模式)。

       这一途径学习的方法是归纳-探究策略,即,指导下的发现学习法(Guided Discovery Learning)。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学习。它包括六个步骤:描写-初步假设-(基于更大规模描写的)证实/证伪-阶段假设-评价-运用。

3)程序信息

       对于风格,不少学者认为是对常规的偏离。我们认为,常规和偏离都是作者(译者)的语言风格。这一途径的分目标包括:常规(norm);变异(对常规的质的偏离和量的偏离);文体分析目录(checklist);认知风格(mind style);篇章修辞(切分、并列句/从属句、松散句/圆周句);言语/思维呈现方式(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的功能);模拟现实;隐含作者与叙事者。

     文学文体学的集大成者是Leech & Short的Style in Fiction一书,它是整个文学文体学批评的理论基石。然而这本书理论性强,思想深邃,硕士生一次阅读无法读懂。我们的做法是,专门用一周时间阅读、讨论、讲解此书,第二周再用理论分析文本。在学生阅读此书之前,教师需要用中文将各章重要概念的意义、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的隐蔽观点,写出来发给他们。同时配上另外两本文体学入门著作辅助理解。然后课上回答他们的问题。(这一过程是van Merriënboer所说的“联通”)

       申丹的专著将文体学运用到翻译研究,其理论来源也是Style in Fiction,批评模式是规定性的,即,译文必须与原文达到“文体等值”。与Leech & Short相比,该书在实践上推出许多新的视角,如“译者客观性”、译文的“非逻辑性”“冗余编码”“假象连动”,等等。这些都开拓了翻译批评的视野,是学生入门仿习的对象。

       我们的文本批评包括:①鲁迅小说《药》的杨宪益译文、莱尔(William Lyell)译文、蓝诗玲(Julia Lovell)译文。分析三个译文中变异、张力、模拟现实(真实性、呈现顺序、描写重心、假象连动、个人语言)、人物视角的取位,然后做数量统计,并由此推断译者的介入、调节、克制的文体风格。最后是研读三位翻译家的副文本,钩沉翻译家的翻译理念,以此解释他们文体风格形成的原因。②《红楼梦》的霍克思译文、杨宪益译文。选用不同的片段分析译者的客观性与中立性、突显(foregrounding)、自由间接引语藏匿的隐含作者声音、句法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像似性。③葛浩文译《师傅越来越幽默》中复现原文变异以及再造译文变异;葛浩文译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姜戎《狼图腾》、刘震云《我叫刘跃进》不同作家小说中的长幅叙事,所流露的译者恒常的句式、词汇特征,即是常规,或译者风格,也是Halliday (2008:226)所说的attainment of a norm。

4)部分-任务练习

       巩固任务包括:杨宪益译、莱尔译、蓝诗玲译《狂人日记》;葛浩文译、施晓菁译《骆驼祥子》(节选);杨宪益译、霍克思译《红楼梦》(节选)。

3.3 语料库翻译途径

1)任务设计

       这一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建构平行语料库,分析文本的基本形貌特征,如形符比、词长、句长、可读性、叙事性、难度系数,据此判断译者的外在翻译风格。

2)支架支持

       本途径支架支持的文献有:《语料库翻译学概论》(胡开宝, 2011);基于R-gram的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的设计与开发(许家金、贾云龙, 2013);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Olohan, 2004);Corpus Methodologies Explained: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Meng et al, 2017);《中庸》英译文本与译者写作文本定量对比研究(杨文地, 2019)。

3)程序信息

       我们的教学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语料采集。包括人工输入、扫描输入以及现有电子文本的利用。就扫描输入而言,纸质文本需要先扫描成电子文本,随后进行OCR识别,可采用的工具有ABBYY FineReader和ScreenshotReader,分别适用于整体和局部识别。

       第二,语料的分词和标注。由于英汉语言在语言单位和空格使用上的差异,我们需要进行语料分词,汉语分词软件有ICTCLAS和Autotag等,英语分词软件有Treetagger和Claws等;语料标注是指对具体语料样本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描述,可对语句、语法和语义等进行篇体标注描述,常用软件有BFSU Qualitative Coder 1.2。

       第三,语料对齐,具体表现在篇章、段落、语句和词汇等四个层面。篇章与段落的对齐难度不大,可以借助Tmxmall Aligner完成;词汇对齐目前几乎难以实现;语句对齐则需要借助软件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就语句对齐而言,各类词典对句子的定义不同,我们赞同冯庆华(2015:8)的分类方法,即将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和冒号都视作句子的界定标志。可用软件有ParaConc、ABBYY Aligner和WinAlign等。

      第四,语料分析。目前常用的分析软件有Antconc、Wordsmith、Monoconc Pro和Concordance,可以实现词汇索引、词表生成和主题词计算等功能,鉴于这些软件在易用性和计算效率方面的不足,国内学者开发了基于R-gram的Powerconc,可用于词汇索引、结果分析、搭配/类链接计算、词表生成和主题性计算(许家金、贾云龙, 2013)。同时,我们还可以计算译文可读性,常用的软件包括Readability Analyzer和Readability Studio等,前者有14项参数值,包括易读性指数、文本难度和类符形符比等;后者有9项参数值,包括复杂句比率、独特词汇使用和被动语态等。此外,还有最新的Coh-Matrix 3.0,可以计算叙事性、句法简易性、词汇具象性、指示衔接、深层衔接等特征。

4)部分-任务设计

       巩固任务包括:将将林语堂、S. Black和G. Sanders译《浮生六记》转存为word形式;将《浮生六记》四个译本做成平行语料库,能够检索译文,并对比形符比、句长、可读性、叙事性、词汇/句法/衔接等参数特征。

3.4 翻译诗学途径

       对于什么是“翻译诗学”,学者们的观点相差很大。Lefevere(1992:26-38)认为,翻译诗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文学手段、体裁、主题、原型人物、情景、象征的全部清单,二是在系统中文学的角色是什么。Barnstone(1993:6)认为翻译诗学指的是艺术的形式问题,包括韵律,可译性,忠实,对等,选词,句法等等问题。让我们回到“诗学”。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一书认为,诗学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理解。一方面它可以是写作的原则,另一方面它可以是对赋予话语、体裁、文化系统意义的结构、手段、规范的考察。(Greene et al, 2012: 1058-9) 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采用狭义诗学概念,让这一理论具备可操作性,能够移植到翻译批评教学中来。

1)任务设计

       这一途径除了用滚雪球方式继续培养学生的文献述评能力、文本细读能力外,重点还在:1、调查能力。包括:①调查外教、英美读者,了解他们对语言形式、叙事结构、诗性体验的诉求。②阅读当代西方高度评价的译诗,如Arthur Waley(韦利)、Kennith Rexroth(王红公)、David Hinton、G.W. Robinson等汉学家译诗,明白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要点。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英语诗学发生了怎样的渐变。2、判断能力,包括:①诗歌的精华在于意象的新颖、诗情的真挚、内部节奏的徐缓张弛(体现在诗节的分行、诗句的长短交错等),而非押韵,据此判断译诗的价值。②判断诗性作品(如《浮生六记》)语言的诗学价值和意象的诗学价值。③文学作品在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它与英语的主流诗学是相符还是相背?

2)支持信息

     这一途径的支架文献有: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Jakobson, 1960); Translating and the creation of images, or “excuse me, is this the same poem?” (Lefevere, 1997);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efevere, 1992); Figures of Speech (Alm-Arvius, 2003)。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本途径的定位是描写性批评,有价值判断。学习的模式是演绎-探究、归纳-探究:或者基于一定的原则,或者分析描写的语料,然后探究、得出结论。

3)程序信息

       这一途径批评的分目标包括:韵律、口吻、意象、虚实模式、叙说模式。我们的批评材料是林语堂译、Shirley Black译、Leonard Pratt(白伦)& 江素慧译《浮生六记》,再辅以教师做的专门语料库。

       1、韵律:①《浮生六记》三个译本中,白伦译文多用长句,行文节奏最快;林语堂译文亦长句为多,节奏次之;Black译文长句中常夹有短句,即使是长句,也常有短的插入语。她还常使用分号,将几个类似成分并列、对比,行文节奏最为缓慢。辅助语料有葛浩文译莫言的冒腔、山东快板等语料。葛浩文通过增加额外成分、改变原文意义,形成押韵,目的是达到幽默和调侃。②Waley、Rexroth等汉学家的译诗。让学生们认识到,尾韵不是追求的目标,而头韵倒是常有用到。

       2、口吻。《浮生六记》三个译本中,Black译文的口吻最为婉转、惆怅、伤感,白伦译本最为直白,林语堂译本居于中间。辅助材料是教师自建的葛浩文口吻语料库,分析表明他运用了以下手法达到口吻:改变短句意义,使之达到功能等同;变换句子节奏,形成巨大心理撞击;使用语气词(如俚语、禁忌语)等手段再现口吻。

       3、意象模式。三个译本对汉语诗学意象处理的手法,最多的是保留,其次分别是省略、补充、更改。其中,白伦译本意象保留最多(占81%),Black译本次之(占77%),林语堂译本最少(占72%)。辅助材料是教师自建的葛浩文译《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意象处理。分析表明:意象保留占67.6%,余下分别是意象省略、补充、替代。

       4、虚实模式。《浮生六记》中有很多“虚”的文字,林语堂一般以虚对虚,而白伦则是化虚为实,Black居中。

       5、叙说模式。林语堂遵从的是“等叙”,对应原文的叙事节奏;Black用的是“慢叙”,根据想象和逻辑事理,增加了很多不定点的填充,尤其是人物心理的描写;白伦是“快叙”,用节俭的文字尽快表述原文的情节。辅助材料是教师自建的杨宪益译、霍克思译《红楼梦》中长幅复杂叙事、诗性叙事语料库。杨宪益总是遵从汉语叙事结构,而霍克思调整为“导引句+分述句(常有分行处理)”,或改散文体为诗体。我们对英语读者调查的结论是,霍克思叙说模式更为英语读者所接受。

       我们比较的结论是,在诗学层面上,Black译《浮生六记》成就最高。这一结论可以从The Humanistic Tradition丛书得到印证。这套书是西方人文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籍,其中介绍中国文学的时候,只提到《红楼梦》和《浮生六记》。对于《红楼梦》,书中提到的译本有Story of the Stone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而非Dream of the Red Mansion)(Fiero [vol. 4] 2011:56);对于《浮生六记》,书中明确推荐的是Black译本。(Fiero [vol. 5] 2011:143)

4)部分-任务练习

       巩固任务任务是蓝诗玲译《色戒》。合作学习发现,蓝诗玲翻译诗学体现在:①结构重组诗学:译文打破原文的结构,有时甚至看不到原文结构的影子,但是意义和神旨准确,形象和情感丰满。②语义张力诗学:大量地使用隐喻、夸张、双关、转移修辞,巧用介词代替动词,译文可读性和愉悦性极强。③显化诗学:一是补足背景信息,二是补上逻辑关系词,如因果、转折、顺序、递进等,使得读者更好理解情节和心理进展。④心理顺应诗学:用英语的认知和价值观阐释原文的差别性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

3.5 评价理论途径

1)任务设计

       这一途径的目的在于以滚雪球方式继续训练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数据统计能力、因果分析能力。核心在于运用Martin & White (2005)的评价理论,比较原文和译文的情感差异,或者比较几个译本感情融入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在《应用语言学设计与统计》课程中学到的统计方法(补充任务)。

2)支持信息

       这一途径支架支持的书籍有: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artin & White, 2005),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 (Munday, 2012),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Halliday, 2000),《应用语言学研究设计与统计》(雷蕾, 2016)。

       教学中需要告诉学生,这一途径批评是描写性批评。目前用评价理论做翻译批评的研究多为规定性批评,即,比较译文和原文的态度是否等值,进而判断译文的成就。我们的批评思路是通过描写译者的情感融入,分析文本外的译者理念、译者惯习等因素,对此做出因果解释,没有价值判断。

3) 程序信息

       第一步是熟谙Martin & White (2005)的评价体系。它包括态度、介入、级差,态度系统又包括情感、判断、鉴赏,其表现方式有隐性和显性。两位作者认为,判断和鉴赏是习俗化的情感,因此译者的情感融入度包括了态度的三个因素。

       第二步是用该理论批评杨宪益译、莱尔译、蓝诗玲译鲁迅小说《祝福》。首先将原文的态度性词汇、句式(比如刻意重复表达厌恶之情)取出,然后比较三个译文的语势。我们按照语势级差的高、中、低分别给分3,2,1,失去评价意义的给0分。然后算出总分,并考察译本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发现莱尔译文的情感融入分数远大于蓝诗玲译文和杨宪益译文,存在有显著性差异。在描写译者情感差异原因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译者的前言后记、专著、私人信件,推导出译者的生活阅历、学术重心、翻译理念、翻译惯习,以此解释译者情感的融入或疏离。(这一过程是“指导下的探索发现学习”)

3) 部分-任务练习

       巩固任务是比较杨宪益、霍克思译《红楼梦》(节选)情感融入的差异;金介甫译、 金隄& Payne译《边城》的情感融入差异。

3.6 文化研究途径

1)任务设计

       文化研究的范围非常之大,翻译批评时有两种模式: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宏观模式是考察译作在接受语中引起的社会政治事件、学界与大众思想变革、文学和语言模式的变化,相当于Holmes(1972/2007: 72)界定的以功能为导向的描写翻译学;微观模式是考察译文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及策略选择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文献述评能力,文本细读能力,因果解释能力。

2)支持信息

   这一途径的支架文献有: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Saovar et al, 2010) ;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Evan-Zohar, 1990);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 (Lefevere, 1992) ;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Venuti, 1995) ;《翻译文化史论》(王克非, 1997);《文化翻译论纲》(刘宓庆, 2007)。

       同时还需要告诉学生,这一途径的批评是描写性批评,没有价值判断。

3)程序信息

       该途径包括两条路线的训练。1、比较果戈里的《狂人日记》[(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Gogol, 2006)]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分析果戈里小说对鲁迅同名小说在主题、叙事、隐喻、反讽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推断翻译对译语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2、比较杨宪益译、莱尔译、蓝诗玲译《阿Q正传》中的表层文化(器物、饮食、服饰等)、中层文化(民俗、官规等)、深层文化(宗教、价值观等)的再现、改写的情况。我们提出定量的“文化折射率”的概念,文化折射率=原语文化总值÷译语文化总值。原语文化值总是设定为1,译语文化总值计算方式为:有文化对应项时,译者采用忠实翻译,判分为1,没有文化对应项时采用增释性翻译,判分为1,采用文化近似词,判分为0.5,用英语文化项改写或省略,判分为0。然后统算译语文化总分,再计算文化折射率,据此比较译本与原本的文化相似度,以及译者对表层、中层和深层文化的接受态势。统计表明,蓝诗玲译本在表层文化最接近原文,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改写最多;莱尔译文在表层文化与原文偏离最多,但是在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上与原文最为接近,杨宪益译文在三个层次都居中。之后引导学生考察三位翻译家的学术定势(scholastic disposition),从政治倾向 vs. 文学倾向、文献倾向 vs. 愉悦倾向、原创倾向 vs. 互文倾向三个方面,分析三位翻译家文化折射率差异的原因。

4)部分-任务练习

       巩固任务包括:1、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有殷夫译的五言格律诗不忠实译文,有当代翻译家兴万生的无韵自由诗忠实译文。然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殷夫译文因情感浓烈、易于记诵,促成了青年投身革命的热潮,包括《刑场上的婚礼》中的周文雍、陈铁军。学生的任务是分析翻译对政治、社会的影响。2、比较《聊斋志异》中《考城隍》《画壁》《崂山道士》《婴宁》《画皮》的Herbert Giles(翟里斯)译文、Victor Mare & Dennis Mare(梅丹理、梅维恒)译文、John Minford(闵福德)译文,计算它们在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心理文化上的差异,然后调查译者的生活背景、学术取向和翻译理念,再分析译文文化差异的原因。

3.7 社会叙事学途径

       与翻译研究相关较大的叙事学包括经典叙事学和社会叙事学。前者关注的是文本内因素,如叙事声音、时间、视角、话语呈现方式等等(其中一部分与文体学重合);社会叙事学则是由Mona Baker基于Somers & Gibson, Fisher, Bruner等社会叙事学者的观点,总结、发展而来的理论。它包括四种叙事类型和四种再叙事(renarration)框架方法(framing)。

1)任务设计

       本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于,对涉及到译者与原文有较大的政治、伦理、意识形态冲突,译文出现较明显的目的性材料选择、改写、译者副文本评论,形成翻译再叙事的时候,需要分析译者显性价值观。在文学翻译批评中只有很少的文本能用此理论,因为大多数文学翻译还是比较忠实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还要在Baker模式上拓展出一个新的维度:译者隐蔽价值观。该途径需要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价值观推理能力、因果解释能力。

2)支持信息

     这一途径的支架文献有: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Baker, 2006);Ethics of Renarration (Baker & Chesterman, 2008) ;“How do I apply narrative theory?” Socio-narrative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Harding, 2012);叙事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黄海军, 2008);Mona Baker 叙事理论的演进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范玲娟, 2015) 。同时告诉学生,这一途径是描写性翻译批评,没有价值判断。

3)程序信息

       第一步是对Baker理论的准确掌握。目前用Baker理论撰写翻译研究的硕士论文大多都没有吃透理论精髓,导致两张皮或者运用错误。Baker的叙事分为四种类型:本体/个体叙事、公共叙事、概念/学科叙事、元/主导叙事。其叙事建构技巧有四类:时空建构(将其它时空的叙事插入文本,赋予新的意义)、文本材料的选择性使用(对原语材料有目的的删除或增加)、标示性建构(运用隐含褒贬意义的命名或界定来表明译者立场)、参与者重新定位(通过脚注、前言等副文本,或语域、体裁转换来表明译者立场)。这四种框架技巧往往可以表明译者显性的价值观。

       第二步是我们的拓展:隐蔽价值观框架。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时候与原作者价值观不完全相同,译者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对文本做出微调,包括:微量地增加或删除一些评价性话语;强化或弱化某一描述;加上态度词;强化反讽;等等。这些需要细致的阅读才能发现。隐蔽价值观表现在政治观、民生观、生态观、女性观(美化或歧视)、性观念(开放或保守)等方面。

       第三步是批评实践。我们批评的对象是Giles译,Dennis & Victor Mair译,Minford译《聊斋志异》。首先,《聊斋志异》原作有491个故事,三个译本的选材只有小部分相同,大部分是不同的。Giles译本选译164个故事,多为爱情,道术,道德教化,对于性主题故事或者排除,或者改写。Mairs选译选择52个故事,多为美好女子、坚贞爱情、奇异道术,对于性主题故事,或者排除,或者婉言译出;Minford选译104个故事,除了美好女子、奇异道术之外,还有较多的妖术故事、性主题故事(人鬼性、人兽性、同性恋等,都香艳译出)。(通过文本选择性使用,表明译者隐蔽的“文学经典观”)《聊斋志异》有一些故事后面有“异史氏曰”,它是蒲松龄通过狐鬼故事来表明自己对爱情、孝道、忠义、伦理、甚至同性恋的看法。Giles根据维多利亚时代写作规范进行了删除,Mairs全部保留,Minford则在正文中删除,将其中的一部分转移到了注释。(通过体裁转换,表明译者对儒家准则的隐蔽态度,属于“参与者重新定位”)三个译本出版时间不同,语言与文化策略迥异。Giles译本距今已有140年(第一版出版于1880年),他面对的是维多利亚时代思想意识保守的读者,其语言古朴、典雅,多用归化策略;Dennis & Victor Mair译本1989年由中国的外文出版社出版,语言精炼、典雅,多用异化策略;Minford译本2006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语言偏口语化,活泼生动,多用异化+注释策略。(通过语域、文化策略表明译者隐蔽的“读者立场”,属于“参与者重新定位”)

4)部分-任务练习

       巩固任务是蓝诗玲译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该小说寓意反讽,有很多性描写。蓝诗玲在翻译的时候,对原文大量的性描写或者删除,或者弱化(原文材料的选择性使用表达了隐蔽的性观念);对原文的反讽意图,通过语气加强、对比突显、标记句式、明确的态度词等手段,予以强化(标示性框架表达了隐蔽的政治观);对原文轻度丑化的女主人公——师长夫人,用美好或中性的词汇表现(标示性框架表达了隐蔽的女性观,以及同情长期遭受性压抑女性的民生观);结尾处加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翻译(既是时空建构,也是参与者再定位,表现了译者隐蔽的政治观)。

3.8 文学批评理论途径

1)任务设计

       文学批评理论中一些与文本批评相关的模式、概念、理念,可以借用到翻译批评中来。本途径的目的在于:一是掌握是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熟谙文学理论的流派,了解人文研究的范式;二是掌握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①跨学科移植能力(文学理论的哪些概念、理论、模式可以用于翻译批评,即是跨学科移植的适存性和移植度);②理论演绎能力(将文学批评概念演绎、下移到译文,并进一步细化,比如将新批评的“张力”下移到翻译批评时,发展为语义张力、节奏张力、悬念张力);③文本阐释能力(运用阐释学、接受美学阐释译本选择的历史意义、语境意义);④理论假设能力(根据描写的数据统计,提出理论假设,留给日后证实或证伪)。

2)支持信息

       本途径的支架书籍有: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Selden et al, 2005);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Makaryk, 1993);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Rivkin & Ryon, 200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1997);《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赵利民, 2011)。

3)程序信息

       首先是选择与翻译批评紧密相关的六大理论。①俄国形式主义。主要分析雅各布逊的“文学性”(包括语言六功能,选择轴、组合轴构成的隐喻、转喻),和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②新批评。重点在于吸纳新批评的批评概念和方法,如复义、语境、反讽、张力、细读法等。③结构主义文论。重点在于对文学作品深层结构的探求,包括故事模式、聚焦、叙事时间/声音/频率/视点、叙事者类型,等等。④现象学文论。了解英伽登的作品存在的方式和作品的基本结构,特别是“不定点”理论。⑤阐释学文论。重点在于海德格尔的“先在结构”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⑥接受美学文论。重点在于姚斯的期待视野(包括个人期待视野和公共期待视野)和伊瑟尔的召唤结构。

       第二步是用接受美学角度分析Waley译、余国藩译《西游记》。Waley译本成于1942年,余国藩译本成于1977-1984年,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和公共期待视野有着很大的不同。Waley译本将原文的100回删减至30回,保留了取经的开头和结尾,对中间的九九八十一难只保留了代表性的三难,原文大量的诗歌只保留了19首。这样一个小说的写作范式是符合当时英语读者期待的。余国藩译《西游记》有四卷,每卷25回,对故事进行了完整的叙述,对细节做了详细的注释。从公众期待视野上看,Waley翻译《西游记》时,英国正处在水深火热的二战中,国内环境动荡,人民生活疾苦,因此大众期待的是英雄救世、抚慰心灵的娱乐性小说。同时,Waley有很多归化的处理,比如在小说开头和结尾,在佛教、道教众神聚会之处,Waley还加了the Trinity(基督教的三一神)。这也是对公共期待视野的一种回应。余国藩翻译《西游记》时,公共期待视野完全不同:西方的汉学正蓬勃发展,一个全译的、主题与文化忠实的译文正是学术界所需的。因此余国藩译文用了大量的异化、注释,前言还详述了《西游记》的历史考证、版本沿革、作者介绍、主题思想。从接受效果上看,Waley译本与原文字面若即若离,语言生动、有趣、幽默,可读性和娱乐性强;余国藩译本语言准确,对原作精髓把握准确,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趣味性则稍逊。

4)部分-任务练习

       巩固任务是用“不定点”理论作为支撑点分析鲁迅小说翻译。以王际真翻译的11篇鲁迅小说为基准,比较王际真译文、杨宪益译文、莱尔译文、蓝诗玲译文对原文不定点的具体化。第一步是细读文本,提取含不定点的句子,做数量统计,第二步是对不定点进行逻辑分类,第三步是提出假设,第四步是做因果解释。结果发现,不定点主要包括主题观、女性观、读者站位观、情感观等。统计显示莱尔、蓝诗玲的不定点具体化远多于王际真和杨宪益,因此提出假设:顺向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不定点具体化要比逆向翻译(inverse translation)多,或者汉学家翻译不定点具体化要比中国翻译家多。然后从生活经历、个人性格、翻译惯习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因果解释。

3.9 传播学途径

1)任务设计

       这一途径需要掌握两方面知识。一是陈述性知识:了解传播学的模式类型,二是程序性知识:①跨学科移植理论能力;②阐释能力(根据把关人理论和受众理论,阐释一种文化的边缘文学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广受欢迎);③预测能力(预测接受态势、形象构建、传播效果)。

2)支持信息

    本途径的支架文献有: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Fiske, 1990); Imagology: history and method (Leerssen, 2007); Toward a Theory of Network Gatekeeping (Barzilai-Nahon, 2008);《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璐, 2008);《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2011);“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谢 柯、廖雪汝, 2016)。

3)程序信息

       第一步是熟谙传播学的模式和概念。包括:①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涉及讯源、发射器、讯道、接受器、讯宿、噪音等六个因素。②拉斯韦尔模式。核心是“5W”,以及由此发展的“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③赖利夫妇模式。传播有个人传播(微观)、初级群体传播(中观)、较大社会结构传播(宏观)的区别。④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包括影响传播者的五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公众压力)、影响接受者的四因素(接受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等)、影响讯息的两个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加工、接受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接触)。⑤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把关人包括作者、编辑、出版机构,他们决定了讯息的取舍、加工、流向,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意图和效果。⑥形象建构。形象学研究的是通过媒介或者文学,对异国的形象进行想象、塑造,以及分析异国的人文、政治、生态等形象发生的流变。

       第二步是将传播学理论跨学科移植到翻译研究中:①根据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如何减少文本翻译过程、翻译传播过程中讯道的“噪音”?如何减熵,甚至反熵?②根据拉斯韦尔模式,经典文学翻译、网络翻译、儿童文学翻译、武侠小说翻译,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分别是什么?③根据赖利夫妇模式,《天演论》是如何从士大夫阶层传播到知识民众阶层?④根据马莱兹克模式,冯唐译《飞鸟集》为何因粗语、性暗示、亵渎经典等原因遭受大众读者排斥,因不当押韵、主题迷失遭受专业读者批评?⑤根据把关人理论,为何《金瓶梅》的埃杰顿(Clement Egerton)译本和芮校卫(David Tod Roy)译本接受完全不同?前者虽然在1920年代完成,但在英国一直禁止出版,直到1939年才解禁,但是出版的时候译者将其中的性描写用拉丁文译出,直到1972年再版时才将全部性内容用英文译出。⑥根据形象学理论,分析葛浩文译《狼图腾》中的生态形象,以及通过包顺贵所塑造的政府官员形象。

4)部分-任务练习

       巩固任务包括:①分析英国企鹅版中国文学翻译丛书的传播策略、营销模式。②“大中华文库”的传播策略、营销模式。③ 用传播学模式解释,为什么中国古诗中王维和寒山诗歌翻译得最多?④解释中国的一些边缘文学作品,如《解密》《北妹》《英格力士》等,为什么在国外受到欢迎?

4. 结  语

       本课程模式试图将翻译文本研究最临近的学科移植到翻译批评教学中来,让学生学会定量批评和定性批评结合,规定批评与描写批评结合,文本内批评与文本外批评结合,描写-因果解释、描写-价值判断、描写-提出假设结合,从而全面获得文本细读、归因分析、价值判断、理论建构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笔者学校是985院校,学生生源较好。他们课下小组合作阅读、查询文献、分角色讨论,课上陈述观点、跟上教师引导,课后举一反三、迁移能力,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然而我们的课程仍有不完备之处,如没能囊括翻译社会学、翻译心理学等相邻学科,偏重文学翻译,课程难度较大,等等。这也是我们日后努力的方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企鹅版中国文学经典的翻译与传播模式研究”(18BYY02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arstone, Willis.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2]Fiero, Gloria K.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M]. Boston: Mc Graw Hill, 2011.

[3]Greene, Roland,  et al.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M].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4]Halliday, M.A.K.  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  申丹 编. 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15-255.

[5]Holmes, James.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6]Jarvis, Peter.  Towards a philosophy of human learning: an existentialist perspective[A].    in Jarvis, Peter & Stella Parker (eds.) Human Learning:An holistic approach[C]. 2005, 1-15.

[7]Lefevere, Andrew.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8]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O’Flaherty, J., & Phillips, C.  The use of flipped classrooms in higher education: A scoping review[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5(25):85–95.

[10]Pedersen, Kristin Warr, et al. Wheels of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llaborative, multi-stakeholder project as a vehicle for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7, 18(2):171-184.

[11]van Merriënboer,  Jeroen J. G.  & Paul A. Kirschner.  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M]. 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 2018.

[12]安桂清. 整体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3]陈宏薇,江帆. 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 中国翻译,2003(5):46-52.

[14]方梦之.译学词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5]冯庆华. 思维模式下的译文句式[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

[16]刘良华. 心物关系与教育改革[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88-97.

[17]王海青. 论整体主义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4): 34-44.

[18]许家金、贾云龙. 基于R-gram的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的设计与开发[J]. 外语电化教学, 2013(1):57-62.

作者简介

王树槐,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教学。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