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生成语法的局部性研究 (Locality in Generative Grammar)

1817 阅读 2020-08-04 09:32: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杭狮 语言学理论


局部性是生成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句法结构中两个成分之间建立的某种句法依存关系必须是最邻近或最小距离(Minimality)。可以图示为(1):

1… [C … X… Y] ….XY都是C的子结点)

如果在XY之间出现了Z,而ZX是同一类型的句法成分,那么,XY的局部性关系就会被阻断,如(2)所示,Z的介入,有可能导致新的局部性关系建立,所得句法依然合格;如果不能,则导致所得句法不合格。

2… X … Z  … Y …. (ZX同类)

鉴于局部性是自然语言句法中的普遍特征Rizzi 1990),生成语法的各个理论模块因此都非常强调局部性的作用,成分之间建立的各类句法关系都要涉及局部性限制。比如反身代词(anaphor)与其先行语之间的同指解读关系的建立、格特征的核查、控制结构、功能核心与其引入的成分的一致(agreement),等等,都必须严格遵守局部性条件。


比如反身代词与其先行语的同指关系,如(3):

3a. Poirot hurt himself.

          b. *Poirot thinks that Miss Marple hurt himself.

在(3a)中,himselfPoirot约束,可以同标,整个小句是局部域。而(3b)中Poiroithimself的约束关系因为有Miss Marple的介入而受阻,距离太远。再如(4)中,herself只能理解为与Martha同标,不能是Heidi。对(4)这一现象,我们既可以说是Heidiherself的局部性关系因为Heidi的介入而阻断,也可以说herselfMartha之间有局部性关系,距离最小。

4Heidi believes Martha’s description of herself. (Carnie 2013: 154)


格特征核查同样遵守局部性要求:

image.png

image.png


控制结构,如(5):

(5)a. Robert  is reluctant [PRO to behave].   (主语控制PRO

          b. Susanj ordered Roberti [PROi/*j to behave]. (宾语控制PRO,不是主语控制)

功能核心与其引入的成分:

image.png


局部性在生成语法所坚持的移位操作上尤其起着关键作用,对移位的局部性限制研究也是生成语法学者们一直以来关注度最高的研究热点之一。提出的理论和相关概念非常之多,比如:孤岛(Island)、提取域条件(Condition on Extraction Domain)、空范畴条件(Empty category principle)、邻近性条件(subjacency condition)、最小联系条件(Minimal Link Condition)、相对化最小性(Relativized Minimality)、语段不渗透条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等。实际上,反局部性理论(anti-locality)也是对局部性的细化研究,是从另一个角度的观察和研究。

    以孤岛为例,(6)中的how不能从关系从句中移出(t表示原来位置),这种限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一是DP-CP构成了一个结构性的语障,阻止关系从句中的t与移位到句首的how形成局部性(邻近)关系;二是某一个成分比如Who作为一个介入语阻止了thow形成局部性(邻近)关系,因此不能移出。

(6)*How have you found [DP someone [CP who would fix the car t]]

Rizzi19902004)提出相对化最小性(RM),其主要思想就是认为在一个位置的语言成分不能跨越一个同类型的成分与另一位置成分建立局部性。何为同类型呢?Rizzi作了如下分类:

(7)a. 论元:人称、数、性、格

          b. 量化语:Wh-、否定、测量(measure)、焦点...

          c. 修饰语:评价类、认识类、否定、频率类、方式类

          d. 话题

例如 (8)中的how不能越过who,因为都是量化语,属于同一类(7b):

  (8)*How do you wonder [who kissed Mary t]


Grohmann2003)提出反局部性理论来限制移位距离太短,实际也是对局部性理论的进一步推进。比如句法结构里有三个领域:题元领域(vP)、一致领域(TP)、语篇领域(CP)。假如一个论元要移位(A移位),如果它只在这三个领域内的某一个之内进行,比如只在vP内移动,不越过vP,那么就距离太短,违反了反局部性原则,会导致不合格,因为同一个成分在同一个领域出现了两次。再如从CP领域的某一位置移位到CP领域的另一位置也违反反局部性理论。但如果从vP移出移到TP,或者从TP移出移到CP则都合格。


    局部性理论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作用巨大,但在汉语的适用性却很有限,且有较大争议。汉语句法的依存关系可能更多地需要从成分的显著性(prominence)角度来观察和解释。(可参见Pan, Haihua, and Hu, Jianhua. (2003). 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the Binding of Mandarin Complex Reflexive ‘ta-ziji’ (s/he-self), In A. B. Bodomo and K. K. Luke (eds.),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Analysis of Chinese, Monograph Series of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Number 19, pp. 152-170, 2003.)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