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态的功能—认知研究
685 阅读 2020-08-13 09:13:02 上传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号: 13AYY010) 的部分成果。
功能—认知视角能充分解释英语语态的语义、功能和使用。英语主动与被动语态在对概念结构的表达上各不相同,在特定语域中实现各自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概念层面,主动与被动语态体现不同的认知意象;人际层面,语态选择体现说话人的交际目的;语篇层面,语态选择影响小句衔接话题变换和信息焦点调整。另外,语态的使用与动词和语篇类型也密切相关。
语法中的语态(voice)描述由动词表达的动作或状态及其与参与者(participant)之间的关系,参与者由论元(argument)来体现,包括施事、受事等。英语常见的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如例(1)中的“the cat”,而被动语态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如例(2)中的“the rat”。一般来说,只有后面需要接动作对象的及物动词才会有相应的被动语态。英语的被动语态一般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来实现,如例(2)中的“was eaten”。在主动语态向被动语态转换的过程中,通常要把主动语态中的宾语变为被动语态的主语,如从例(1)到例(2)的转换。(2)The rat was eaten by the cat.自Chomsky(1957)采用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解释语态后,英语教学语法中的语态教学基本上以此为基础。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主动与被动语态来源于同一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主动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只是换一种说法而已(陈明芳,2002)。从主动句向被动句的转换依次涉及三个转换规则:调整语序(reordering)、替换(replacement)和插入(insertion)。其中,调整语序是指调整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替换是指用助动词be和主动句中相应动词的过去分词来替换该动词,替换时be动词与新的主语保持人称和数的一致,并保持其原有主动句的时态;插入是指调整语序后在动作执行者前插入介词by。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句法的自主性,而不是基于意义的选择或识解。主动与被动语态的转换是靠转换规则来实现和完成的,不涉及二者转换前后的语义差别。相同的语义可以同时由英语的主动和被动语态来表达,二者在语义表达上没有区别,即主动句与其对应的被动句是同义的(吴刚,2006)。Quirk et al.(1985)并不赞同以上观点,认为语法中主动与被动语态的转换受其特定的语法结构(如有些句子只能使用主动语态,而有些只能用被动语态)、语义和使用频率限制。还有学者从系统功能语法(王晓军,2006;裘燕萍,2008)和认知语言学(熊学亮、王志军,2002)角度对被动语态的语义及功能做出了阐释,强调“形式不同,意义有别”。本文旨在从功能—认知融合的视角深入解读英语主动和被动语态的语义差别及其在使用上的功能差异。英语中主动与被动语态是概念表达的两种不同方式。人们可以选择主动或被动语态来表达特定概念结构。英语语态的选择和使用受特定语域的制约,不同语域中语态的使用存在差异。Biber et al.(2000)基于语料库考察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会话(CONV)、小说(FICT)、新闻(NEWS)和学术(ACAD)四种文体中动词的使用频次,结果显示:被动表达在学术文体中出现的频次最高,每百万词18500次;其次是新闻文体,12000次;而在小说和会话文体中,被动表达出现的频次很低。在特定语篇中,主动与被动语态体现不同的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personal)和语篇(textual)功能;反过来,在特定语域中三个元功能(metafunction)同时影响和限制语态的选择,二者相互制约。随着语域的变换以及语态表达功能的需要,主动和被动语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图1)。
图1 语态使用的功能—认知框架
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具有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Halliday,1985,2004,2014),认为语态系统是表达概念功能的重要资源。语态系统体现在及物性(transitivity)系统中某个过程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主动语态意味着动作的实施者(Actor)是句子的主语,动词的主动形式是由限定成分(Finite)和谓语(Predicator)组合而成,其动作的目标(Goal)是句子的补语(Complement)(图2)。在被动语态中,目标充当句子的主语,表示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的被动形式由限定成分和谓语共同构成,动作的实施者在被动句中与插入的介词一起构成附属成分(Adjunct)(图3)。图2 主动及物物质过程小句(Halliday,2004:182)
图3 被动及物物质过程小句(Halliday,2004:182)从语气(mood)的表达和主位—述位(theme-rheme)的结构来看,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也存在差别。图2和3中,主动和被动语态的语气虽然都是由主语加限定成分构成,但主动语态中限定成分一般与动词融为一体,也可能是除be动词以外的其它助动词(如have,has,had,do,does,did),而被动语态中限定成分是助动词be的适当形式(如is,am,are,was,were),或其它助动词与be动词的组合形式(如have been,has been,had been)。主动和被动语态的主位都是句首成分,通常是句子的主语,但主动语态中的主位通常是动作的实施者,被动语态中的主位通常是目标。述位为主位之后的小句成分,主动语态中的述位由过程和目标构成,被动语态中的述位则由过程和动作实施者构成。从对语义的表达来看,语言的概念功能制约语态系统的选择。主动语态中,施事为已知信息,动词及其目标表达新信息;而被动语态中,目标为已知信息,动作及其实施者为新信息。有时为了表达事件的客观性或不必提及实施者,介词by和动作实施者可一并省略。从认知语法(特别是构式语法)的角度来看,英语的语态构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主动构式(active construction)、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和被动构式(passive construction)(参见Goldberg,1995)。语态构式对谓语动词的论元数量有要求,及物动词做谓语的主动构式至少要有两个论元,中动构式只有一个论元,被动构式的论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例(3)为典型的主动构式,有两个论元,分别是Tom和the glass。主动构式中也可能有三个论元,如例(4)中的Tom,the glass和pieces。例(5)为中动构式,只有一个论元the glass,这种句子通常表达论元所指物体的一般特征或属性,不能用于特定事件,如例(5)中若加上by Tom变成例(6),句子就不能成立。也就是说,多论元的谓语动词不能出现在中动构式中,如例(7)中的动词see为双论元谓语动词,该句不能成立。但是,如果将句子中的see改为watch,如例(8),句子就可以成立,因为watch可以用作单论元谓语动词。被动构式通常有两个论元,如例(9)的the glass和Tom,也可能有三个论元,如例(10)的the glass,pieces和Tom,还可能只有一个论元出现,如例(11)中的the glass。(4)Tom broke the glass into pieces.(5)The glass breaks easily.(6)*The glass breaks easily by Tom.(7)*The movie sees easily.(8)The movie watches easily.(9)The glass was broken by Tom.(10)The glass was broken into pieces by Tom.(11)The glass was broken.英语常见的简单句句法构式有7种:(a)SV;(b)SVC;(c)SVA;(d)SVO;(e)SVO1O2;(f)SVOC;(g)SVOA。其中后4种可以有相应的被动构式。典型的被动构式是S aux VPpp(PPby),如例(12)是主动构式SVO对应的被动构式(参见Goldberg,1995,2006)。仿照典型被动构式,我们可以将与另外3种主动构式对应的被动构式概括为:S aux VPpp NP(PPby),如例(13);或S aux VPpp to Sb(PPby),如例(14);S aux VPpp AP/NP(PPby),如例(15)和(16);S aux VPpp PP(PPby),如例(17)。(12)Tom was hit by a car.(13)Mary was given a cake by John.(14)A cake was given to Mary by John.(15)John was found helpful by Mary.(16)John was selected monitor of Class 3 by most students.(17)The bag was put into the desk by Tom.
Halliday(1985,2004)从语言表达的若干功能中抽象概括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经验的表达,包括对事件、状态、动作以及说话者内心活动的描述;人际功能是人们用语言与他人之间建立或保持联系的途径,人们可通过语言影响他人行为、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改变他人的想法;语篇功能是人们通过语言将概念和人际信息进行组织进而形成一个整体。
主动与被动语态体现不同的概念功能。人们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主动和被动的感知经验,感知经验经过进一步加工形成认知意象,英语中主动和被动表达体现不同的认知意象。认知意象由基体(base)和侧面(profile)构成,侧面是对基体中特定要素的凸显(Langacker,1987,2008)。英语中同一命题意义可由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来表达,二者体现不同的认知意象,从而形成不同的表述意义。图4中,(a)可以看成认知基体,其中所有要素都没有被凸显,对应的概念是“Tom-broke-glass”,表达的是命题意义。(b)、(c)、(d)都是主动形式表达的意象,但语境不同凸显的要素也存在差别:(b)凸显的是“broke the glass”,回答的问题是“What did Tom do?”;(c)凸显的是“the glass”,回答的问题是“What did Tom break?”;(d)凸显的是动作“broke”,回答的问题是“What did Tom do to the glass?”。(e)、(f)、(g)是被动形式表达的意象。其中(e)凸显的是“was broken by Tom”,回答的问题是“What happened to the glass?”;(f)凸显的是“was broken”,回答的问题仍然是“What happened to the glass?”;(g)凸显的是“Tom”,回答的问题是“Who broke the glass?”(参见林正军、贾磊,2015)。语态选择与人际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态的选择与使用体现作者或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说话人不同的倾向、关注度和焦点影响其对语态的选择(裘燕萍,2008)。为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会选择主动语态体现主观性,也可能选择被动语态来体现客观性。在学术语篇中通常大量使用被动语态来体现学术成果的客观性,如例(18);在新闻语篇中由于某些原因不想提及事件的实施者,会采用被动语态隐去实施者,如例(19);在口语语篇中,适当地采用被动语态可使说话语气变得礼貌,如例(20)比例(21)显得更礼貌和客套,听起来让人更容易接受,从而达到交际目的。(18)Experimentally it is found that while Hooke's law and its viscoelastic analogue of Boltzmann's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hold adequately for very small strains...(选自BNC语料库ACADEMIC) (19)Lawrence was forced to accept any reasonable offer to ease the club's financial crisis.(选自BNC语料库NEWS)(20)The room has to be cleaned.语篇功能着眼于小句间的连贯。Halliday(1985,2004)将小句中信息的起点称为主位,其余成分称为述位。主位是小句的信息起点,主动与被动语态的选择影响小句主位和述位的选择。主位和述位的不同也影响语篇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因此,语态的选择不仅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需要,同时也是信息表达的需要。如例(22)中第二个小句用被动语态,一方面将“you”作为话题放在句首,与上一小句的主语保持一致,起到了衔接与连贯的功能;另一方面将“will be asked to send in a signed Booking Form”放到述位的位置上,作为信息焦点将新信息凸显。(22)If you phone us first,you will be asked to send in a signed Booking Form.(选自BNC语料库)
英语语态的转换主要与施事和受事或主体和对象相关。主动语态中,主语为施事,在小句中处于句首的位置。在被动语态中,主语由施事转为受事,即受事变成了小句的主位。在语态转换中,施事和受事在小句中的角色和功能上并无区别,如物质过程的实施者和目标、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的标记(token)和价值(value)并不因在小句中位置的变换而引起功能上的差异。但由于施事与受事的位置不同,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提及施事,小句中凸显的信息就会不同。Jespersen(1924)列举了语篇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原因:不知道施事或者不容易说明、施事已经蕴含在语境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谈及施事、说话人对被动语态更感兴趣或被动语态更有利于连接句子。因此,语境与说话人的目的影响语态的选择和使用。
语态体现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意义,经验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是语态使用和转换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存在表达被动意义的经验,自然也就不存在被动表达式,这也是某些主动表达式不能转换为相应被动表达式的理据所在。施事对受事动作的可逆性是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的前提。这种可逆性指主动语态中的受事宾语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中的受事主语,主动语态中的施事动作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中的受事承受。图5中,(a)和(b)表示基于动作可逆转性的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a)凸显的是施事对受事发出的动作,(b)凸显的是受事所承受施事发出的动作。如例(23)和例(24)之间的转换是基于施事对受事动作的可逆转性。(c)—(g)对应的事件只能通过主动形式表达,无对应的被动表达。(c)表示施事发出的动作,没有受事,谓语动词为表示动作的不及物动词或词组,如appear,die,disappear,fail,happen,spread,breakout,keep silence,take place等;(d)表示主体的存在状态,如lie(vi.躺),sleep,stand,last,sit等;(e)表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具有施事对受事的动作可逆性,这些动词主要为表示状态的及物动词或词组,如fit,have,own,belong to,agree with等(possess,own,include等表示识别关系的动词,在特定语境下可能用于被动语态,这时的动词语义往往已经转换成图5a的情况,如下文6.1的讨论);(f)表示主体的特征,中间的虚线指表示关系的系动词,如be,appear,become,fall,feel,get,grow,keep,look,remain,seem,smell,sound,stay,taste,turn等,虚线椭圆为表示主体特征或状态的形容词、副词或介词短语等;(g)表示施事对受事的动作具有不可逆的主动性,双箭头表示动作的不可逆转性,这种不可逆转性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施事强烈的主观意愿,这类动词包括wish,marry,notice,watch等;另一种表示施事难以自主控制的动作,典型的例子是带同源宾语的及物动词,如die a glorious death,dream a beautiful dream,live a magnificent life等。
(23)The cat chased the mouse.
(24)The mouse was chased by the cat.
小句中动词的及物性特征与语态的使用密切相关,语态的选择受动词词义的制约。语言中的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性小句来体现,按动词语义及物性划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Halliday,1985,2004,2014)。其中,物质过程小句中的动词词义多与“发出的动作或发生的事件”相关,如make,produce等。这类小句一般都可以由主动形式变为被动形式,小句中参与者的角色为实施者和目标。主动语态中的主语为参与者,宾语为目标;变为被动语态后,目标成为主语,参与者成为by的宾语,在特定语境中“by+实施者”可省略,如例25)、例(26)。(25)The lion caught the dog.(26)The dog was caught(by the lion).心理过程更倾向于感知者(Senser)内心世界的表达,表示心理过程的动词包括want,feel,think,like等。这类小句强调感知者的情感表达,多用主动语态,如例(27)强调感知者对这个城市的感受。若将例(27)转换成被动语态例(28),此时感知者的情感被弱化,显得很不自然。(28)The city is loved by me.关系过程包括两种子过程:识别(identifying)过程和归属(attributive)过程。关系过程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内包型(intensive)关系“x is a”、环境型(circumstantial)关系“x is at a”和所有型(possessive)关系“x has a”。前两种类型多为“系动词+表语”结构,没有被动语态,如例(29)、例(30)。表示所有型关系的动词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表示归属关系的动词(如have,belong to,feature等)通常只用在主动表达式中,往往不采用相应的被动表达式,如例(31);表示识别关系的动词(如possess,own,include等)通常既可以用在主动表达式也可以用在被动表达式中,如例(32)和例(33)。(29)Tomorrow is September 13.(识别过程)(31)Peter has a piano.(归属过程)(32)Peter owns a piano.(识别过程)(33)The piano is owned by Peter.(识别过程)行为过程指的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行为。表示行为过程的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通常用主动形式的小句来表达,如例(34);只有少数表示消遣(pastime)行为的及物动词(如sing,dance等)既可以用在主动也可以用在被动表达式中,如例(35)、例(36)。(36)The song was sung by Rose.言语过程是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的交集,强调说话者意图发起一段话语,其动词多受语境限制。当表示言语过程的动词强调言语的方式时,多为不及物动词,小句用主动表达式,没有对应的被动表达式,如例(37)。当表示言语过程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且可以加双宾语时,主动小句通常可以转换为被动形式,话语接收者为被动小句的主语,如例(38)、例(39);当表示言语过程的及物动词接说话的内容做宾语时,通常只用主动表达式,不用被动表达式,如例(40)。(37)John speaks very fast.(38)Swift told me that the dictionary was missing.(39)I was told that the dictionary was missing.(40)Swift said that the dictionary was missing.存在过程是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交集,其主要句型为there be。不及物动词exist,remain,occur,lie,hang等也可以表示存在过程。表示存在过程的小句通常只有主动表达式,没有被动表达式。主动和被动语态在意义表达上存在差异。对同一事件的表达,通常主动语态表达的意义较为主观,被动语态表达的意义较为客观。语态的选择不仅受上下文语境的制约,也受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另外,在不同文体中,说话人或作者对事件表达的主观性有不同的要求,因而主动和被动表达式的使用数量也存在差异。Svartik(1966)将不同文体中出现被动语态的频次做出统计,结果显示被动语态在科学(Science)、新闻(News)和艺术(Arts)语篇中出现的频次最高。Lu(2013)对比了核心期刊理论性文章和实证性文章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发现学术期刊论文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次较高,并且实证性文章比理论性文章使用被动语态的频次高。新闻文体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次也比较高,其中一个原因是被动语态在新闻文体中能够更好地强调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张健,2004)。学术和新闻语篇大量使用被动表达的主要原因是学术文体和新闻文体对于内容表述的客观性要求较高,而会话和小说文体要求较低。被动语态通过将受事放到话题位置,降低施事的地位来凸显事件表达的客观性。学术文体主要是报道学术研究的成果。由于人们关注的是对学术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呈现,而不是行为动作的执行人,所以被动表达中的施事往往省略,这样更加突出动词词组)所表达的动作,凸显其所表达的新信息地位。然而,近几年在国际学术期刊中语态的选择有从被动语态向主动语态转移的趋势,因为主动语态能更好地凸显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使得行文更简洁,更能建立作者的身份(刘永厚、张颖,2016)。王雯秋(2017)通过对Nature中学术语篇摘要的研究,也发现主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被动语态或中动语态,较多地使用主动语态可以使文章具有动态感。在新闻报道中,事件往往涉及受害人或机构,动作施事往往在前文中已出现、很容易推断或并不是人们所关心的,所以施事通常不出现。王贤修(2016)在研究灾难新闻报道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时发现,被动语态使句子变得灵活,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在小说文体中,只有当施事未知或无关紧要时才用被动形式。在日常会话中,会话内容通常是与人相关的行为、想法和立场等,因此内容表述以说话人为主语的主动表述居多。文体特征应与其表达内容相适应,不同动词的被动形式在不同文体中的出现频率存在很大差异。动词所体现的语义与语态所体现的语义密切相关,动词的语义决定语态的使用,语态的语义和语境限制或决定不同动词在语态中的使用。Lu(2013)通过对Language和Applied Linguistics两种学术期刊中被动语态使用情况的研究发现,被动语态中使用的高频动词包括use,make,find,see,give等。不同文体中动词的被动形式出现频次不同:在学术文体中,每百万词出现频次超过100次的动词被动形式包括(be+)achieved,associated,defined,expressed,measured,performed,related等;在新闻文体中,每百万词出现频次超过40次的动词被动形式包括(be+)accused,announced,arrested,beaten,believed,charged,delighted,hit,injured,jailed,killed,named,released,revealed,shot,sold等;在会话文体中,每百万词出现频次超过40次的动词被动形式只有(be+)bothered(Biber et al.,2000)。当然,因语料库中选取的语料不同,所得出的动词词频会有一定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动词本身的词义、语境以及语篇类型与语态的选择和使用密切相关。
本研究从功能—认知视角对英语的语态进行了阐释。系统功能语法把语态看成是实现概念功能的资源,语态体现过程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就语态的语义功能视角而言,英语中主动与被动语态对概念结构的表达各不相同。从构式语法的视角来看,主动语态由主动构式、被动语态由被动构式来体现。不是所有的主动构式都有对应的被动构式,通常至少有两个论元的主动构式才可以被转换成相应的被动构式。主动与被动语态的选择实现不同的元功能。在概念功能方面,主动和被动语态体现不同的认知意象;在人际功能方面,语态的选择体现了说话人交际的目的性;在语篇功能方面,语态影响小句的衔接,并可起到变换话题和调整信息焦点的作用。语态体现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意义,经验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是语态转换的前提和基础。除此之外,语态的选择和使用还受动词语义以及语篇类型的影响和限制。
作者简介:
林正军,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博士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短期访学。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师范认证”评审专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外语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课程 教材 教法》、《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Pragmatics and Societ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论文集、教材和教辅用书4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1项。王萌,女,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在《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发表文章。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