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杨逢彬: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懂一点语言学概论

238 阅读 2020-08-14 09:16: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学点语言学

我们的语文老师,大多好学深思;其中许多人热爱传统文化,爱读古代的典籍。这样,问题就来了——有些古书中的字、词、句存在多种解读,叫人难以取舍,怎么办?



想想我们在中文系时开过的课,能找到解锁的钥匙吗?也许首先想到的是训诂学,可是好些学校没开过这门课;即使开过,也觉得比较艰深。



有一门课绝大多数中文系本科都开过,可以解决上述的大多数问题,它就是语言学概论;即使没开过,买一册看看,也花不了多少功夫。语言学概论的内容是普通语言学,它是概括所有语言共同规律的科学,用以指导一切语言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古代汉语。但在读古书的实践中大家往往忽略了它。



首先语言学概论告诉我们,语言是发展的。也就是说,语言各要素如词汇、语音、语法都是通过渐变,发展成今天这模样的;所以,不能以今律古。


例如《论语》记载,有位叫“季子然”的人问孔子:“您的学生仲由、冉求可以叫做‘大臣’吗?”孔子回答:“可以叫做‘具臣’了。”“具臣”是什么意思呢?(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论语》原文据杨逢彬著《论语新注新译》)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翻译为“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这是采纳“具”的“才具”义;有的注本译为“初具资格的臣属”,这是采纳它的“具备”义。大多数人认为《论语译注》是名著,错误率低,这种考虑多数情况下是明智的,但并不保险。要更保险一点,可以查查古汉语字典。



较好的古汉语字典,会将某词的诸意义按产生先后排列,例句也尽量选用较早的。《王力古汉语字典》说“具”的第一个意义“陈设”的引申义为“具备、备办”,其例句为大家熟悉的课文《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具卒乘”;其第五个也即最后一个意义才是“才能、才具”,并且明确标明“后起义”,所提供的例句也是成书于唐代的《晋书》和杜甫的诗。可知,译为“初具资格的臣属”是较为准确的。



类似的有《庄子•秋水》的“望洋向若而叹”,有的书根据较早的训释解释“望洋”为“仰视貌”,是一个连绵词;但很多书直接译为“望着海洋”。但古汉语字典记载“洋”的“大海”义是“晚起义”,例句也是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黑水洋,即北海洋也”。因此,不能望文生义理解“望洋”为“望着海洋”。



其次,语言学概论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中的词语是大家都说都用的,这就决定了它一定“无独有偶”而不可能“独一无二”。如果一个常用词,只在某书中出现一次“某义”,是大可怀疑的。



王力先生曾举例说,《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有的书解释其意义为“补充或纠正”,但《左传》中“间”出现81次,另外80处都不当“补充、纠正”讲,其他先秦两汉的古书中“间”也从不当“补充、纠正”讲,“左丘明在这里不可能为‘间’字创造一个新义,因为这样的‘创造’谁也不会看得懂。作为一个原则,注释家不会反对语言的社会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释家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原则。”



又如,《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有人解“女子”为“你儿子”“你这位先生”“你们这些学生”;有人解“小人”为“小孩”,所有这些解释,拿到《论语》成书的先秦典籍中去一找,全都是“独一份”而找不到第二例。


语言学概论还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系统性,因此具有相对封闭性(有的语言学书说语言是开放的系统,这与“相对封闭性”并不矛盾,因为只要是系统,都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因此也就具有自主性特征,也即“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找解释的理由”(胡明扬等《语言学概论》21页)。



上述解释“女子”之所以为“你儿子”“你这位先生”“你们这些学生”,都因为一个语言系统外的“情理”上的证据:“孔子是孝子,孝顺母亲,因而不可能侮辱女性”。



又例如,最近一位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专家,要用“历史”来解读《论语》。他认为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基于以下历史事实,一是齐国国君“馈女乐”给鲁君,一是卫灵公宠幸南子和弥子瑕。其实这倒可以给注《论语》此章的做参考。但他进而说《论语》中的“吾未见好德如好(hào)色者也”的“好色”,不仅指好女色,而且指好男色。我们只要运用语言的社会性原理,在先秦典籍中找个十几例“好(hào)色”看看它的上下文,就可发现所有“好(hào)色”均指喜好女色。



可见,我们读古书注本,要注意尽量选用从语言系统内部,即词汇、语音、语法上加以解释的;如果一部注本中充斥着大量从语言系统外部的情理、义理、历史等等来直接解释词语意义的“证据”,从语言系统内部加以解释的证据反而很少,那你最好不要相信它。


像上文提到的“具”那样的多义词,不同的上下文,即“分布”就可锁定它的某一意义,因此,只要穷尽考察其分布,就可确知其意义。关于这点,可读我的文章《以考察分布为主轴的训诂》(原载《光明日报》)。



我在武汉大学的时候,长期讲授“语言学概论”以及“经典导读”包括“论语导读”,深知古书字、词、句不同解读带来的困扰。因此2004年起,便运用普通语言学的一般原理,开始撰作《论语新注新译》。到2016年该书出版,整整花了12年。《论语》中古今见仁见智的词句,该书大多都论证过了。读者若不习惯繁体字,出版社明年将出简体本。



本期作者:

杨逢彬,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论语新注新译》。


本期内容:

本文见纸质版《语言文字周报》第1722号第四版,2017年2月22日出版。原题:复习旧功课,解决新问题——浅谈“语言学概论”和解读古书疑难字词句。

《语言文字周报》邮发代号:3-13,全国各地均可订阅。点击阅读原文,微信订阅,邮局送报上门。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