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摘要】曹志耘:吴语汤溪方言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演变——介绍一种无辅尾的韵母系统

650 阅读 2020-08-20 09:19: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今日语言学


从总体上看,汉语方言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辅音韵尾处在一个合并、弱化和消失的过程当中。古入声韵全部丢失塞音韵尾是官话等方言里的普遍现象,古阳声韵部分丢失鼻音韵尾的现象也很常见。但古阳声韵全部丢失鼻音韵尾的现象很少见,至于古阳声韵和入声韵两大类韵母的辅音韵尾全都丢失,则极为罕见。汤溪话口语单字音已丢失所有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甚至连鼻音韵尾的残迹——鼻化都没有,变成了一种“无辅尾韵母”,或者说“纯元音韵母”,所有音节成为“辅音+元音”结构。这为我们研究汉语的韵母系统及其演变乃至语言的音节结构类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例。


汤溪话的基本韵母系统如下:



在考察南部吴语的时候,笔者(曹志耘,2002:87)注意到,古阳声韵鼻尾的存失主要取决于主元音的开口度(舌位)。低元音后的鼻尾容易消失,高元音后的鼻尾容易保留。从古韵摄的角度来看,咸山宕江四摄和梗摄二等的鼻尾在大多数地点已经转化为鼻化音或者消失了,而深臻曾梗除二等外通五摄基本上还保留着鼻尾。吴语其他方言和徽语里也有类似现象。潘悟云,1986;赵日新,2003)


汤溪话鼻尾丢失的演变大致也分两类,咸山宕江四摄和梗二等先丢失,深臻曾除二等外通五摄后丢失。换句话说,低元音是鼻尾丢失的前提条件:


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是,汤溪话古阳声韵与古入声韵的演变结果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大部分韵摄里,古阳声韵丢失鼻尾后的读音,与同韵摄古入声韵丢失塞尾后的读音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在少数韵摄(如通摄)里,阳、入演变结果不同,但严格对应,即“阳[ai iai uai]—入,阳—入”。从共时情况看,可以说汤溪话古阳声韵与古入声韵“变得相同”,但是否“同时变”(或部分韵摄“同时变”),尚很难断定。


汉语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以韵尾为标志,构成韵母系统的三大类别。尽管当今许多方言入声韵已失去塞尾,与阴声韵合流,但阳声韵仍基本保持独立。汤溪话古阳声韵和入声韵丢失辅尾以后,所有韵母都成为阴声韵型的开尾、元音尾结构,古阴、阳、入三大类别在韵母结构上的区别完全消失。阴、阳、入三类来源的韵母相混或其中两两相混的达14个,因而造成许多同音现象。例如:

一个语音系统不管怎么变化,必须保持足够的区别度,否则就会影响使用。汤溪话古阳声韵和入声韵虽然丢失了辅尾这个“类别标志”,但部分韵母的读音仍保持独立,未混入其他类别,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古阴、阳、入三大类的区别。其中5韵只来自阳声韵,3韵只来自入声韵,涉及通摄和深臻曾梗摄部分字。另外6韵都来自阳声韵和入声韵,不与阴声韵相混。


在一个“无辅尾”的韵母系统里,元音的音值以及元音之间的组合是相互区别的唯一手段。汤溪话有13个元音音位:存在[a]—、[e]—、[e]—、[o]—、[ai]—等的对立,比起很多方言来区别更加细微。在元音组合方面,有[iai][iei]这种不常见的韵母。元音的细分以及元音组合的多样化,显然与增强韵母的区别度有关。


汤溪话有28个声母、7个声调,跟吴语其他方言相比,声母系统和声调系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辅尾彻底消失以后,主要还是依靠保持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独用,以及韵母系统内部的细分和多样化来增强语音的区别度,并没有在声母或声调上寻求补偿。


湖南辰溪方言有类似现象。(谢伯端,2010;蒋于花,2010)


参考文献

曹志耘  2002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蒋于花  2010  《湖南辰溪方言语音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潘悟云  1986  《吴语的语音特征》,《温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谢伯端  2010  《湖南辰溪方言音系》,《方言》第2期。

赵日新  2003  《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3期


个人简介

曹志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地理语言学、语言资源,主要研究成果有《汉语方言地图集》(主编)等。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