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阅读 2020-09-10 13:35: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语言教学与研究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世界范围的线上教学触发了国际教育领域的急剧变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生态在未给教育界试错机会的情况下形成。整个教育过程,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到课后反馈,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态的形成中进行反思。教学环境的改变是变革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对国际汉语教学来说,教学环境从教室到电脑、从无时差到有时差以及从真实的语伴到虚拟的语伴都有显著变化。在新情况下,汉语国际教育界必须团结一致,积极应对。只有直面、透视和诊断当下线上语言教学的各种问题,尝试新办法,转变教学思路才有可能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击。为此,我们提出在教学理论、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主题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五个“结合”的设想,供学界参考。
第一,语言生态学与混合式教学实践适当结合。我们主张将语言生态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贯通,树立混合式教学生态观。美国语言学家豪根(Haugen)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生态隐喻观突破了19世纪以来的生物隐喻观、工具隐喻观和结构隐喻观,把语言视为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体,这被认为是语言生态学的核心观点。我们主张以自然环境为中心,将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在有限的社区沟通和线上沙龙中加以应用,如在购物场景、起居场景中的真实语言应用。
第二,大规模在线课程与小规模定制课程适当结合。当下,教学情境应迅速与移动互联网语境相匹配,学界应积极组织规模教研力量,迅速开发系列在线课程,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真正做到共享教学无远弗届。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个性化的需求开发定制课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第三,教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与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实践适当结合。针对学生在本土化的汉语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必须将专业知识场景应用到个性化问题解决中,并且将相似问题类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国别化汉语教学。针对相似的语言问题,不同教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是可能具有共性的,我们希望汉语教师能够在师生双向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和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内容。对于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学者来说,这种出自教学实践的问题解决之道更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第四,微社交与主题式社交适当结合。教学主题与学生的社交密切结合,鼓励语言学习者与同学、老师在线上社交中使用目的语。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应有意将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题布置或者应用到线上社交中,从而实现微社交的常态教学化。
第五,固有教学观念与社交软件适当结合。教学方法应突破传统教学范式,比如,抖音中有一个很好的案例。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刘毅先生,每天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教受众三个英语单词。这种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并不陌生,但刘毅先生的创新在于他采取和外国人配伍的教学方式。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用有限的社交条件和社交场景,结合社交软件也可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汉语教师应在“危中取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争取因势利导,在教学方式改变的同时努力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原文刊于《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