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 阅读 2020-09-10 13:38:0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语言学科普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衔接与连贯
何伟 马宸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语言学通讯推选文章
摘 要:为满足生态话语分析的需求,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了生态化的审视和拓展。本文指出,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衔接与连贯系统包括三个处于合取关系的子系统:一是作为话语生态取向判断依据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二是作为话语生态取向判断内容的外部条件,即对话语的生态取向有着必然影响的语域三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是作为话语生态取向判断内容的内部衔接手段,即在语篇的推进中起组织作用的及物性、语气、时态和语态、指称、替代和省略、连接、重复和搭配、修辞以及语音语调,它们的使用和变换特点或传递一定的生态取向,或使生态取向产生程度上的强弱变化。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衔接与连贯; 生态哲学观; 生态话语分析;
学习文献:何伟,马宸.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衔接与连贯[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2(2):26-45.
期刊动态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目次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及汉外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9ZDA319)的部分成果
通讯君推荐读物:张德禄教授《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第二版)本书系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著作
学术观点 ︳彭宣维:叙事话语的社会生态效应——基于科幻小说《地狱》的评价解读
引言
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当代文明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生态”转向。顺应这一时代背景而兴起的生态语言学结合生态学原理,并在发展中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思想和方法对语言进行研究,具有以解决生态问题为导向的超学科属性(何伟,2018:13)。生态语言学虽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路径,但就目前来看,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是借鉴多学科知识开展生态话语分析(Alexander&Stibbe,2014:104),即以生态保护为视角和目的,考察真实话语的组织和使用。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界逐渐认识到句法范围之内的探索不足以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应对更大的语言单位即“话语”(1)展开全面、深入的考察。语言作为思维之镜,折射的是人之所思、所感、所为背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交际意图,而交际作为语言产生的第一动力,总是在一系列可被交际主体理解和加工的连续话语中展开的。多年来,学界对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的探究就是话语研究不断发展的结果。目前,关于衔接与连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方面,应用研究集中在翻译、教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领域,但鲜有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建构生态化的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做法。
鉴于此,本文结合生态学原理描述衔接与连贯系统,旨在从语篇元功能维度拓展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识话语的生态性,产出生态有益性话语,抵制生态破坏性话语,完善生态模糊性/中性话语(Stibbe,2015;何伟,2018)。
01
衔接与连贯理论
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胡壮麟,2018:7)。下文分别简述两种理论的发展。
1. 衔接理论
Halliday&Hasan(1976)最早建立英语衔接理论,认为句子通过衔接手段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语义单位,即语篇。衔接作为组篇的机制,本质上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依赖另一个成分得到语义解释时形成的一种预设关系(presupposition)(胡壮麟,2018:4)。
早期理论认为,衔接主要是语义和句法上的(Kuo,1995:48),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衔接应体现为词汇、语法、音系、语篇宏观结构、多模态等诸多方面的形式机制;既包括各种语言成分和结构间的意义关系,也包括其他一切组织意义的形式资源,如时体、文体风格(Brown&Yule,1983)、及物性、情态、语音语调模式(胡壮麟,2018)、语境中的隐性衔接(De Beaugrande&Dressler,1981;张德禄、刘汝山,2003)、多模态符号(Royce,2007)等。何伟、郭笑甜(2020:39)认为语篇功能是概念和人际意义的动态构建使能,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并指出衔接的体现方式可概括为及物性、语气、时态和语态资源,以及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搭配、修辞格和语音语调手段。这些研究对衔接的意义、手段和原则都进行了扩充,讨论范围没有囿于语篇内部,对跨类、跨语篇及语境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
衔接项目间的语义关系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van Dijk(1977)划分了线性衔接和宏观结构两大类,指出衔接同时发生在小句层级和更高层级的语义结构间。对于句际成分,Hasan&Hasan(1985:73~74)归纳了同指关系(coreferentiality)、同类关系(co-classification)、同延关系(co-extension),处于这些关系中的语言形式项构成衔接纽带(cohesive tie)。Martin(1992:385)在Hasan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词汇衔接和语调衔接等范畴,涵盖词汇间的上下义、近反义等分类关系(taxonomic relation)、语法结构上的原子关系(nuclear relation)、时间上的动作序列关系(activity sequences)等,提高了语义衔接关系的系统化、精细化程度。在宏观尺度上,线性衔接关系可由问/答、提供/接受、命令/执行、条件/结果等结构关系组成语篇整体。此外,衔接纽带的距离、形式和重要性决定衔接力的大小,从而影响语义关系的传递效果(张德禄、刘汝山,2003:125~161)。衔接关系的理论细化对话语分析,尤其是对揭示经验意义与人际意义在篇章层面复杂的组合和互涉具有重要价值。
2. 连贯理论
在Halliday&Hasan的著作《英语的衔接》(1976)出版之前,连贯概念并未被学界当作重要话题来研究(张德禄、刘汝山,2003:19)。连贯是存在于语篇底层的语义概念,指语篇整体意义在逻辑上的连接贯通。它的达成经常有赖于语言形式机制的“黏合”,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语境和语用条件(Widdowson,2007)以及话题、信息、交际和社会文化资源(Brown&Yule,1983)。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语言形式上衔接的缺位也不妨碍连贯效果的实现,如购物清单和杂志上的节目列表虽由互不衔接的项目组成,但仍“在其所发生的语境中发挥着整体功能”(Hoey,2000:72)。
朱永生(1996)将衔接和主位推进等语言因素称为连贯的内部条件,语境和交际条件称为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帮助说话者有效地组织语言内容上的逻辑,外部条件则将语篇与语言发生环境衔接起来,使语言在情景之中行使功能,持续地产生意义。Halliday&Hasan(1976:9)早期将衔接纽带看作语篇连贯的唯一资源,这一看法似有不妥。他们在1985年的专著中,阐述了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原理,发展了语域(register)理论。
语域理论与Malinowski、Firth及Hymes的语境论一脉相承,强调使用场合的不同会引起语言变体的发生。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与其典型情景相联系的意义构型(Halliday&Hasan,1985:38~39)。人们在接受语篇时往往能联想和判断出一类具体的场景,并有选择、有目的地做出反馈,这反映出人们能根据语域的知识记忆进行逻辑推理。语域的三个变量是语场(file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对应三大元功能。语场指正在发生的话语行为是什么,涉及语篇的主题和内容;语旨指交际者的身份及角色关系,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社会距离、社会地位等;语式指话语形成和传播的手段,包括交际方式、渠道、媒介等。这些构型与语境达成语域一致性(register consistency),是取得连贯效果的前提。Gregory(1967)、Fawcett(1980)、Martin(1992)等学者探索了新的变量和分析框架,均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语域理论。
语域考察话语的社会功能,包括反映社会文化及其变化,预测将发生的语言活动(张德禄,1987:28),判断某种意义的交换在特定语境中是否合适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功能思想,语域理论自从被提出就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在话语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02
生态化的衔接与连贯判断依据——“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
生态话语分析必须明确分析者的生态观,即指导和影响人们认知和言行的“生态哲学观”(ecosophy)。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Stibbe,2015:11),但具有普适性质的生态哲学观不应是一套凸显个性的、非常主观的价值论辩,而应是与客观现实相符,具有规范性、适用性的一般哲学思想。鉴于“生态危机”一词早已超越其原本的自然科学内涵,成为既关乎物种生存与环境退化,又关乎社会文化发展的“人类进化危机”(Murdy,1975:1171),一套恰当的生态哲学观的提出也应同时符合自然与社会两大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本文认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所概括的生态哲学观内蕴丰富的生态及哲学智慧,兼具系统性、社会性、文化性、可持续发展性、进化性特征(何伟、魏榕,2018;何伟、刘佳欢,2020;何伟、马子杰,2020),应该可以指导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类话语分析。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多元和谐,交互共生”意味着跳出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转向对生命活动所依赖的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关怀。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声渐高,这涉及生态危机下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人类以可持续的眼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社会生态系统,“多元和谐,交互共生”要求人们摒弃自我本位、利己主义,在追求与他人的和平共处中寻找恰到好处而非极致的人生幸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矛盾的剖析与审视已引发了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思潮,实质上是强调人类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要求摒弃“个人的、小写的我”(ego/self)与“生态的、大写的我”(Self)之二分,以整体观把握自然、社会与人的内在统一,引导人们自觉维护所在环境的生态平衡,在对“大我”的认同过程中实现自我(Naess,1995:233)。
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我们将衔接与连贯分为有益性、破坏性和模糊性/中性三类,同时认为这一分类方式是渐进、连续而非泾渭分明的,分类方式也应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黄国文、陈旸,2018)。
03
衔接与连贯系统生态化拓展
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衔接与连贯系统进行生态化延展和细化,描述适合生态话语分析的衔接与连贯分析模式,该系统涉及生态哲学观、外部衔接和内部衔接三个子系统。
外部衔接手段的生态性判断有赖于生态哲学观下对语域的解读,要求考察话语在特定交际场合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相同的话语在不同场合,在身份、地位、年龄不同的交际者之间,经不同方式或渠道传播,往往产生不一样的交际效果。话语一般要有语域一致性,否则就不连贯、难以理解,也就不能有效地传递生态意义。内部衔接手段的生态性判断指基于生态哲学观的衔接链分析(cohesive chain analysis),即考察衔接链如何在动态组篇过程中传递生态意义。一条衔接链至少涉及语义相关但形式或功能相异的两个项目——预设标记(presupposing)和预设对象(presupposed);通常情况下,话语越长,衔接链包含的项目越多,衔接链类型也越丰富,这样就会形成立体连贯的语义网络(见图1)。
分析者基于生态哲学观,结合语域三变量判断语境特点,考察语言内外部衔接机制的组合联动特点,最终判断语义动态发展所产生的连贯效果以及所呈现的生态取向:当语域与衔接链间的组合和互动达成遵循“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的语义效果时,为有益性衔接与连贯;当语域与衔接链间的组合和互动造成违背上述生态哲学观的语义效果时,为破坏性衔接与连贯;当语域与衔接链间的组合和互动产生既不遵循、也不违背上述生态哲学观的语义效果时,为模糊性/中性衔接与连贯。
下文将结合实例,阐述该拓展后的衔接与连贯系统,说明其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适用性。
1. 及物性
及物性系统体现语言的经验功能,核心内容是过程和参与者角色。生态化拓展后,过程类型(包括动作、心理、关系、行为、交流、存在过程)分为有益性、模糊性/中性、破坏性过程,参与者角色分为无生命的“物理性参与者”“社会性参与者”和有生命的“人类生命体参与者”“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生命体参与者又分为“个体”“群体”(何伟、魏榕,2017)。需要指出的是,及物性系统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侧重揭示小句过程和参与者的语义功能以及语义配置结构反映何种生态意识,而当及物性作为衔接机制时,分析则更多地关注过程和参与者类型(尤其是话题性强的高频项目)在话语中的分布情况和接续特征,以揭示及物性推进与话语生态取向的关系。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复杂性决定了小句过程类型不可能一成不变,充当参与者角色的成分也应时常交互转换。生态程度高的话语一般拥有生态程度高的过程类型以及参与者角色,并兼以多种过程类型、多种参与者角色等来呈现生态因子间的彼此联系并相互制衡。例(1)选自知乎中对同一问题的三则回答。(2)
语场:回答“野生动物也就是野味真的比养殖的畜禽味道更好,营养更加丰盛吗?”
语旨:陌生网友。
语式:网络问答社区;较随意。
例(1):不少野生动物(Af)受到(Pro)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高残留农药、灭鼠药的污染(Ag),人吃这样的动物(Ca)自然有害无益(ProAt),希望(Pro)不要再捕杀食用买卖野生动物(Ph)。(3)
例(2):野生动物(Ca/Posr)不仅味道鲜美(Pro-At),而且有(Pro)滋补身体的功效(Posd),有益健康(Pro-At)。
例(3):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Ca)达(Pro)100多种,如炭疽、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出血热、鹦鹉热等,人(Ag/Af)[吃(Pro)下去后](CR)很容易感染(Pro)上述疾病。
例(1)中小句依次表达动作、关系、心理过程。第一小句中受事为非人类生命群体“野生动物”,施事为社会活动下的各类污染,描述了野生动物受害于人类制造的工业污染的事实;第二小句中载体是社会性活动“人吃这样的动物”,属性“有害无益”是消极评价;第三小句以心理过程“希望”表达回答者的意愿。该例中各类过程及参与者角色的生态程度均较高,过程类型的改变、多元参与者角色间的转换也使该回答者于情于理地传达了“请勿食用野生动物”的经验意义,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例(2)中的小句均为关系过程,“野生动物……味道鲜美……滋补身体的功效……有益健康”这一链条一味美化野生动物的食用价值,可能误导一些网友食用或交易野生动物,呈破坏性连贯效果。例(3)中“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人”组成参与者链条,充当不同小句的载体/施事/受事,关系过程“达”与动作过程“吃……感染”构成过程链(其中“吃”为嵌入过程),陈述事实。这些衔接链传递的经验意义与生态哲学观无明显关系,呈中性连贯效果。
2. 语气
语气反映说话者的态度和交际双方的地位关系,行使陈述、疑问、命令、提供功能。语气系统下的情态次级系统体现说话者对命题有效性和意向性的主客观判断。需要指出,生态语气系统下话语分析的重点是结合语气类型、情态值高低、交际者关系以及小句经验意义来考察话语传递的人际意义是否符合生态哲学观(张瑞杰、何伟,2018),而语气衔接就是人际意义的动态衔接,其生态性判断主要看各类语气、情态资源的使用频次和接续状况造成何种连贯效果。语气成分衔接依靠主语链、疑问词链、语气词链等实现,情态衔接链分析则考察情态资源情态值的高低及其分布特点。例(4)~(6)分别选自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的演讲词、特朗普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演讲词、习近平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词。(4)
语场:对世界性问题发表观点。
语旨:演讲者是中/美国家领导人,社会地位高、责任大;受众是联合国及各国政要。
语式:有准备的正式演讲。
例(4):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
例(5):We will no longer tolerate such abuse.We will not allow our workers to be victimized,our companies to be cheated,and our wealth to be plundered and transferred.America will never apologize for protecting its citizens.The United States has just announced tariffs on another 250 billion.
例(6):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例(4)以陈述语气展开,主语链“我们……各国……一个国家……其他国家……一部分国家……另一部分国家”紧扣中心过程“发展”,体现了对各国发展的同等关怀;义务性情态资源“要……应……不能”链呈较高情态值,凸显了说话人立场之坚定。该例中的衔接方式传递平等博爱的人际意义,在国家主席向世界发出的外交辞令中,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例(5)以陈述语气展开,主语链“We...America...the United States”使美国始终作为主语,充当各小句的话题对象;意愿性高值情态词“will”与情态性表达“no longer”“not”“never”连用,传递一种强硬的态度。这些衔接方式出现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凸显傲慢、自我的人际意义,传递“本国中心”论调,呈破坏性连贯效果。例(6)中疑问与陈述语气交替使用,形成问答呼应,疑问词链“怎么……怎么办……哪里……”和主语链“世界……我们……这……我”搭配互动,意在启发听众思考,传递的人际意义与生态哲学观关联性不强,呈中性连贯效果。
3. 时态和语态
所有语言都有时间系统,但在表征上各具特性。狭义上的时态属语法范畴,由语法形式体现;但从广义的功能角度出发,时态属语义范畴,可重新界定为“说话者对过程的时间定位以及基于该时间定位建构的时间关系”(何伟、张存玉,2016),可由不同性质的语言形式体现。时态为话语建构先后顺序,具有衔接功能(于善志、王文斌,2014),其本身与生态性关系不大,但能在时间向度上表达说话人的生态取向。以泰戈尔《飞鸟集》为例。(5)
语场:讨论人与世界的关系。
语旨:诗人与读者。
语式:诗歌;抒情。
例(7):The world has opened its heart of light in the morning.Come out,my heart,with thy love to meet it.
例(8):Someday I shall sing to thee in the sunrise of some other world,Ihave seen thee before in the light of the earth,in the love of man.
例(7)以现在完成时动词形式“has opened”表达了天亮的持续性,又以表达将要发生的过程的祈使动词形式“come out”,抒发了诗人迎接日出的喜悦。例(8)以一般将来时“shall sing”幻想未来,又以现在完成时“have seen”引出想象式的回忆,描写了对世界与生命的温馨遐想。从过去到未来,诗人始终赞美自然与人和睦相生。此二例时态衔接均呈有益性连贯效果。
相较时态,语态自身就能反映某些生态性特征。主动句与其相应的被动句可以行使相同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但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小句信息结构不同,导致语篇侧重点不同(胡壮麟等,2005:100)。语态衔接因此可看作是通过对小句信息结构的操纵来达到特定语义效果的手段。以Kahn(1992:153)从生态学杂志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上节选的语料为例。
语场:动物实验研究报告。
语旨:科研者与读者;研究兴趣相近。
语式:学术论文;规范。
例(9):Methods—Striped skunks,raccoons,and opossums were livetrapped in east central Texas and housed outdoors in individual cages.Test animals were provided 500 g commercial dry dog food once a day and a continuous water supply.The animals were acclimated for a minimum of 10 days prior to testing.
例(10):Acknowledgements—We thank T.Blankenship for aid in dosing animals and L.Robinson for processing coyotes.We are grateful for the partial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U.S.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which made this study possible.
例(9)中只出现了被动语态,将被试动物作为“live-trapped...provided...acclimated”等动作的关注点,即小句的主语,隐匿了人类这个真正的动作发出者。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整个研究方法部分充斥着大量以动物为主语的被动句,与致谢部分例(10)以主动语态将人和机构表达为“dosing...processing...made this study possible”这些动作的主语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Kahn(1992:154)指出,在动物研究文献中的被动语态是对人类作为伤害动物行为主体的道德回避,它使被试动物不是作为受害者,而是像某种无知无感的“生产工序”一样呈现在话语中。此种语态衔接无益于动物保护意识的宣传,呈破坏性连贯效果。值得指出的是,很长时间以来,科学研究比较推崇这种语态选择,主要是为了降低研究的主观性,消减研究者的痕迹。本文认为,这种特点或因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而逐渐发生变化。
4. 指称
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倾向于以较短的指称形式替代复现或可推知的较长形式。指称类型包括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它们通过回指、下指、外指创造语篇衔接(Halliday&Hasan,1976:37~83)。人称指称如“I”“they”“您”等要根据交际环境和交际者的关系来调整(崔希亮,2000:48)。指示指称如“this”“这里”“那时”与时空距离、篇章距离、心理距离等因素有关(Qian,1983;许余龙,1989)。比较指称如“same”“more”“别的”表征相同或相似性,有参照比较的意味。指称内容和指称形式是指称的两个维度,既要关注所指内容本身的生态性,又要考虑指称形式能否彰显某种生态特征,如:以“she/她”指山川湖海可以彰显自然的生命性,指称词的单复数可以反映生物或事物的数量特征,“这”“那”可以提示主观上的亲疏近远。例(11)、例(12)和(13)分别来自王毅和特朗普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演讲词。(6)
语场:对世界性问题发表观点。
语旨:演讲者分别是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和美国总统,社会地位高、责任大;受众是联合国及各国政要。
语式:有准备的正式演讲。
例(11):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行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我们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又一重大举措,欢迎各国踊跃参与。
例(12):The United States has recently strengthened our laws to better screen foreign investments in our country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s,and we welcome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in this region and around the world that wish to do the same.You need to do it for your own protection.
例(13):Looking around this hall where so much history has transpired,we think of the many before us who have come here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their nations and of their times.
例(11)以指示代词“这”回指前句中的“中国将在上海举行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衔接该信息至当前小句,使其继续充当讨论的对象;人称代词“我们”回指“中国”,但生命度更高,更能展示中国人民的友好形象。这些指称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中国主动向外宣传、友好开放市场的经验和人际意义,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例(12)以比较资源“better”表达美国严格境外投资审查制度是“更好”的行为,又以“the same”“it”回指这种行为,使这一信息被美化、被重申;以人称代词“you”称谓听众,要求他国奉行本国价值观,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都是非生态的,呈破坏性连贯效果。例(13)以近指性的“this hall”“here”指代演讲所在的会议厅,以群体性的“we”“us”指代与会者,这些指称形式的选择由交际场景决定,不展现内容上的生态取向,呈中性连贯效果。
5. 替代和省略
替代和省略是为避免重复赘余而以简短的语法形式项替代或以空位隐指预设对象的衔接手段。不同于语义层面的指称,替代与省略发生在词汇—语法层。替代包括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小句性替代,由“one”“的”(如:红的)“do”“做”“so”“那样”等形式项实现。省略的判定标准是,小句必须填补唯一可能的语法成分,其意义才完整(吕叔湘,1979:68),例如,作为“话题性”语言的汉语常常忽略小句主语(Li&Thompson,1976:467),但仅当主语有唯一还原项时,才判断为主语省略。分析替代和省略衔接要借助词汇还原,即首先将替代项或形式空位还原成预设对象,再分析其语义连贯效果。有时说话者可能以笼统替代或省略方式模糊一些具有生态意义的内容,有意或无意地降低它们的信息量或存在度,这需要分析者予以特别关注。此处以三则植树宣传标语为例。(7)
语场:鼓励人们植树。
语旨:相关环保组织与民众。
语式:有准备的海报或横幅。
例(14):Each one,plant one.Feel free to plant a tree.
例(15):种树护树,株株长成摇钱树;管山爱山,座座变为金银山。
例(16):三分栽种,七分管护。
例(14)使用了两个名词替代词“one”,虽然形式相同,但可以推知它们分别预设了情景语境中的人和下文中的“tree”,此种替代方式符合宣传标语言简意丰的特点,鼓励人人植树,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例(15)以量词重叠“株株”“座座”赋予事物多的属性,替代“许多树”“许多山”,传递了多植树是为被省略的施事即“人”多谋利的经验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可以说呈破坏性连贯效果,不应作为标语推广。例(16)省略了“栽种”“管护”等社会性行为的补语“树”,削弱了“树”“绿色”这类核心信息的存在度,虽不违背、但也未有效传递关爱自然的生态哲学观,系生态取向为中性的衔接手段,呈中性连贯效果。
6. 连接
连接反映说话人对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看法,体现语篇的逻辑意义。本文聚焦由逻辑标记词达成逻辑语义连贯的语言内部手段,即显性连接手段。小句间逻辑语义关系分为阐述、延展、增强、投射四大类,表1是四大类逻辑关系的细化和逻辑标记词示例。
判断连接方式的生态性须关注话语逻辑语义的展开,重点考察逻辑标记词的使用和特点。下文以中国日报网2019年4月29日发表的一则时评和Ensia网2018年4月29日刊发的一则社论为例。(8)
语场:介绍及评述中国的生态理念。
语旨:媒体(或作者)与读者。
语式:网络文章;较正式。
例(17):Speaking during his visit to Kazakhstan in September 2013,he noted that while people want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they prefer blue waters and hills that are green.The need for not only golden and silver mountains but also green hills and clean water is now close to Chinese people’s hearts,and it guides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例(18):Dream on,you might say.Even in the more progressive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it’s hard to find a political leader who would make such statements.And yet,the leader of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Xi Jinping of China,made these statements and more in his address to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last October.
例(19):With more than 110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2019 Beijing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that opens on Monday,it is an ideal platform for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and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Live Green,Live Better”,which is this year’s theme.
例(17)首先概述了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论及的生态理念,以表示转折的“while”转达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演讲内容,又以表增加的“not only...but also...”说明人民需要的不只金山银山,还有绿水青山,再以表承接的“and”引出末句的陈述。这些标记词使转述和评述中的逻辑语义关系客观、准确,有利于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例(18)中表强调的“even”和表转折的“yet”体现了一种居高临下、带偏见的逻辑,使评述不能客观公允,呈破坏性连贯效果。例(19)中“with...and...which”组成的逻辑标记词链将世园会开幕的情况串成篇,但不体现看法上的逻辑关系,呈中性连贯效果。
7. 重复和搭配
说话人通过词汇选择实现语义关联的衔接方式称为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和搭配。重复指词汇项的指称相同或相关,包括近义词、上义词、概括词的重复;搭配关涉词汇共现,经常共现于同一词法环境(lexical environment)的词汇项可以组成衔接链(Halliday&Hasan,1976:278~286)。对重复和搭配的生态性进行判断,也就是在“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指导下,揭示话语中高频实词的类型、语义、搭配等反映的生态取向。例(20)~(22)选自对同一知乎问题的三则回答。(9)
语场:回答“同事经常以领导的口吻命令我,该怎么㨃回去?”
语旨:陌生网友。
语式:网络问答社区;较随意。
例(20):如果是指令,弄清楚授权方是哪位领导,指令要求内容是什么,交付标准是什么。如果是请求,弄清楚请求内容是什么。考虑对本职工作的影响,是否需要请求领导调整本人工作安排或者协调其他人配合,根据评估结果予以回复。
例(21):装聋作哑,无视他的任何要求。正所谓沉默是最高的轻蔑。不管对方提什么要求,微笑装作听不见就好。如果对方敢翻脸,那你直接翻脸就好。
例(22):心理学将人类的思维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会本能地做出反应,当遇到危险时,你根本不需要考虑,系统1就会本能地帮你做出判断。而当系统1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启动理性思考的系统2来解决问题。
例(20)中“指令……授权方……领导……要求……请求……内容……调整……工作安排……协调……配合……评估结果……予以回复”等词语表达常共现于职场话语,构成一条经验和人际意义适合语域语场及语旨特点且有条理的搭配衔接链,为这一带有抱怨情绪的设问提供了一条理智的参考答案,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例(21)中“装聋作哑……无视……沉默……听不见”链不断重复“装聋作哑”的语义,两处“翻脸”前后呼应,强化了敌对、不合作的经验意义,无助于化解人际矛盾,呈破坏性连贯效果。例(22)中“系统1……本能……系统2……理性”共现搭配,是对心理学原理的陈述介绍,不遵循、也不违背生态哲学观,呈中性连贯效果。
8. 修辞格
修辞学研究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语言选择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比拟、比喻、排比、夸张、象征、对偶、层进、渐降、押韵、半谐音等。考虑到一些修辞手段与词汇语法层的指称、重复、替代、省略重合,我们认为,对修辞格的考察应主要聚焦小句及以上语言单位间的排比、对偶、对照、映衬、倒装、反复等现象(何伟、郭笑甜,2020)。修辞衔接可以润色语言,增强或削弱语义表达效果,从而使经验或人际意义背后的生态意义被凸显或弱化。例(23)~(24)分别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10)和儿童科普读物《动物小百科》(11)。
语场:描写农忙景象/介绍果子狸。
语旨:作家与读者/儿童读者;社会距离大。
语式:文学/儿童读物;较正式。
例(23):All the Indian huckleberry hills are stripped,all the cranberry meadows are raked into the city.Up comes the cotton,down goes the woven cloth;up comes the silk,down goes the woolen;up come the books,but down goes the wit that writes them.
例(24):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它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它们的皮毛可以做手套;它们的尾毛和针毛也可以做成毛刷和笔刷。
例(23)以排比结构“all the...are...”侧面描写村民竭泽而渔发展果业的做法,以排比结构“up comes...down goes...”将出卖自然资源和牟取商业利益进行对照,形成反差,以批判人类向自然贪婪索取的行为。这些修辞增强了作品的生态性表达张力,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例(24)以“它们……”开头的四个小句分别介绍果子狸的食用和经济价值,意在增强儿童读物的易读性,但其内容显然违背“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不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还很难分辨是非的儿童来说,如果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不免受到误导——将来也可能会食用果子狸,并宣传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等。因而,这种语义连贯效果是破坏性的。
9. 语音语调
与上述各类衔接手段不同,语音语调是音系层的衔接,存在于口头话语中。语音衔接包括轻重音、韵律、节奏、停顿等,常见于诗歌和散文,其作用是以轻重缓急突出话语焦点或取得音韵美。马克·吐温在描写密西西比河时多以连续的/m/为头韵,营造了江水滚滚、白浪滔滔、气势恢宏之感(胡壮麟,2003:7~8),此种语音模式折射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热爱和敬畏,同时增强了作品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呈有益性连贯效果。某地标语“要想富,先种树”“若要地增产,山山撑绿伞”中,“富”“树”“产”“伞”押韵且充当句重音,句式简短富有节奏感,但传递的是一种以树林换取财富的生态取向,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连贯效果似不能被看作是有益性的。
英语中按音高变化情况可分出降调、升调、平调(或低升调)、降升、升降五种调型,对应不同的传情达意效果,如降调表示中性的陈述或肯定,升调用来寻求对方回应,平调含有不太肯定和非终结的语义(Halliday&Hasan,1976:271~273;胡壮麟,2003)。以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为例,马丁·路德·金在演讲时始终保持高升的音调,达到了鼓舞和号召听众的目的,如果其使用降调,听众的激动情绪则会随之下降(徐立新,2000:14)。结合其号召25万美国民众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的语境信息,此种语调达成了有益于生态和谐的连贯效果。
汉语语调的抑扬顿挫在很大程度上受汉字声调制约,不能套用印欧语的语调模式来分析(曹剑芬,2002:195)。赵元任以“代数和”“大波浪与小波浪”形容汉语语调与声调的关系,二者叠加形成的总体韵律特征具有语气和语义表达功能。音程(即音高的变化范围)和时长是影响汉语语调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态度:放大音程往往加重说话的气势,表示好客、不耐烦、过于自信等态度与情绪,缩小音程则与软弱、沉重、不自信等情绪有关;拖长字词时长可以形成表强调的重音音节,用来突出讲话的重点(赵元任,1981:432~433)。专业的新闻播报往往要求语调无大起大伏,重音少而精确,以呈现客观公正的报道,呈有益性连贯效果。人们在争吵过程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扩大音程,即所谓的“高八度吵架”,也可能在意见不合时故意长腔长调或“阴阳怪气”,这些说话方式往往加重双方分歧,造成破坏性的连贯效果。
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语言系统、语言功能、衔接与连贯、语言与语境的论述对话语分析理论手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渐失平衡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门“适用语言学”(appliable linguistics)在积极调整视角和方向,以更好地适用于生态话语分析,从而促进相关生态问题的解决。本文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拓展衔接与连贯系统,正是致力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科理论的适用探讨,推动话语分析朝关爱生态、关怀“大我”、重视个体与环境和谐平衡的方向发展。
本文在“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指导下,结合语域变量的一致性,提出了衔接手段的生态性判断依据:针对及物性衔接和语气衔接,应关注过程、参与者的语义配置结构和语气资源的推进特点;针对时态和语态衔接,应关注时序建构及主被动语态推进上的生态取向;针对指称衔接,应兼顾指称内容和指称形式的生态取向;针对替代和省略衔接,应注意负载生态意义的内容是否因替代和省略而改变信息量或存在度;针对连接,应考察小句间逻辑语义关系的展开及其方式;针对重复和搭配衔接,应考察高频实词的复现和搭配传递何种生态意义;针对修辞衔接和语音语调衔接,应结合经验和人际意义解读生态意义在表达效果上的增强或弱化。本文结合实例,说明了衔接手段如何作为连句成篇的重要机制,在经验、逻辑、人际、语篇意义的动态发展中组织并传递生态意义。衔接与连贯的生态取向判断尤其取决于经验与人际意义的生态性;经验与人际意义好像经打磨而成的“砖头”,经衔接手段的“黏合”被逐块垒筑成连贯的话语。换言之,经验和人际意义所表达的主客观世界经验是语篇意义存在的基础,因此分析者也需要对生态化拓展后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评价系统等加以了解和掌握。
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前沿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