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 | “梗”:从误用到流行
935 阅读 2020-09-21 10:27:02 上传
赵雪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专业研究生。
近段时间,网络上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梗”,类似于“谐音梗”“话题梗”等词以“XX梗”的形式风靡一时,如果你不懂“梗”,恐怕就难以参与到网友们热议的话题中去。但流行语“梗”却不是最近才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利用数据平台“百度指数”搜索“梗”,以2011年11月1日-2020年6月30日为时间段,可以清楚地看到“梗”在网络中的流行趋势:
图1 百度指数“梗”网民关注趋势图
以上数据表明,“梗”在2011年时就已流行于网络,并且在近几年也一直被网友们关注着。网络流行语历经更迭,大浪淘沙后仅有少数词语仍然被大众争相使用,“梗”字便是其一。那么,流行语“梗”是如何出现在大众视野?究竟有什么含义?其流行机制是什么?下面将对其来源、语义及结构特征、流行成因进行详细探讨。
“哏”字来源于北方方言——天津话,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常用,往往出现在相声这种曲艺表现形式中。传统对口相声主要有两个角色:逗哏和捧哏,两个角色一唱一和,相互配合,为观众制造笑料,“哏”在这里便是笑点、桥段、伏笔等意思,铺哏就是为笑点作铺垫。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哏”字在词典中有以下两种解释:①形容词,滑稽;有趣:这段相声真~儿①。②名词,滑稽有趣的语言或动作:逗~。再看“梗”字在词典中的意义:①名词,某些植物的枝或茎:花~。②动词,挺直:~着脖子。③直爽:~直,同耿直。④顽固:顽~。⑤阻碍:~塞;作~。可见,流行语“梗”的意义并不来自其本义,反而与“哏”极为相似。其实,“梗”作为流行语,最早兴起于台湾的电视娱乐节目(如《康熙来了》、《娱乐百分百》等)。在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常常会说“有梗”“烂梗”等词,随后经过媒体和大众传播,在内地也逐渐流行起来。但这个词的意义和使用却并不是台湾人从“梗”字本义中创造出来的,而是对“哏”字的误认和误用。台湾相声演员冯翊纲先生曾指出这个问题:“什么是‘梗’?如同‘行头’一样,‘梗’是从既有的名词误念,误写的结果。”这一点也在台湾学者张大春先生《认得几个字》一书中得到印证。“哏”字作为方言词在北方话中并不少见,也常作为相声的专业术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出现,但在台湾话中,“哏”却是一个生字。根据张大春先生所说,“哏”字应是“出于电视公司听写字幕人员‘无知的创造’”,而被误写作“梗”字。随后被大众传媒效仿使用,便使得“梗”字有了如同“哏”字的“笑话”“好笑”之义,用以形容好笑的人或事。在以往的文字演变史上,有许多字在古人记录时因为音同或形近被便宜简化或一时误写,经过后人不断效仿,于是便出现了常见的通假字。不过这往往是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限,在技术先进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助许多手段查阅资料、追踪来历,但“梗”字却仍然替代了“哏”字在大众中流行开来,实属少见。甚至在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也可看到这个“梗”的使用:
(1)随着网剧《隐秘的角落》热播,这几句话也成了热门梗。(中国新闻网 2020年06月26日)
(2)陈赫自进入直播间,就妙语连珠,爆梗不断,将他资深吃货和综艺老手的优秀特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民网-舆情频道 2020年06月19日)
不仅如此,在谈论相声的话题中,人们也开始使用“梗”字:
(3)即使孙越也会成为调侃的对象,也会被经常说养大象的梗,也不会生气,这就是相声,两个人的合作,才算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单口相声永远没两个人的好看的原因。(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4)台上台下的互动是剧场相声的重要特质,观众会接一些演员抛来的梗。(同上)
“梗”字是否会最终替代“哏”字这一点还有待考察,但“梗”字确实就这样以一种“宁错而不悔”的姿态在网络流行语中传播开来,并且保持了较高的生命力。
为具体观察流行语“梗”的使用特点,笔者检索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建立的网站文本语料库,对2000多条网络语料进行筛选,最终得到862条有效语料。通过对其分析,发现“梗”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既然最初是误用,那么“梗”自然具备“哏”的基本语义,指通过滑稽有趣的语言或动作形成笑点、笑料,或就是笑话之义。请看以下实例②:
(5)因为曝光度的增加,观众、网友越来越觉得:这人太有意思了,浑身上下都是“梗”。(笑点)
(6)参加节目,抛得出梗、接得住梗,玩个简单的猜词游戏,你的表演也能让人哈哈大笑,就是天生吃综艺这碗饭的人。(笑料)
(7)我一直觉得只是个有趣好玩的梗而已,真情实感的当真理就没意思了吧。(笑话)
在例(5)和例(6)中,“梗”指“笑点、笑料”,可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有趣或动作搞笑,例(7)则可以直接等同于笑话之义。总之都带有“好笑”“有趣”等语义特征,在语境中常用来形容搞笑的人或事。“梗”在发展成为流行语的过程中,吸纳了“哏”字的语义,并逐渐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和新的语义特征,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说最初的“梗”还直接指笑点、笑料或笑话,那么经过大众的广泛使用,这种“好笑”“有趣”的语义特征却渐渐通过间接的形式展现。请看以下实例:
(8)剧场版里最著名的反转梗“有爱不死”,也被当时的综艺天王吴宗宪在节目上一直使用。(动漫故事情节)
(9)而《羞羞的铁拳》,同样是灵魂互换的梗,却让你全程爆笑到肚子痛。(电影桥段)
观察上述例子,可以发现在例(8)的“反转梗”和例(9)的“灵魂互换的梗”都是指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过的故事情节,其本身不具有“好笑”等语义特征,但在新的语境中经过人们的再使用和再创作而使人发笑,这即是语义特征从直接到间接展现的变化。随着“梗”的进一步发展,它又逐渐脱离“好笑”“有趣”的语义特征,而成为一个中性词,有“桥段、情节、故事”等含义,指称范围也从影视综艺节目中的桥段扩展到名人轶事、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情节甚至是某些新闻事件、某一句流行语。如下面的例子:
(10)提到J.WAnderson的人生履历,放弃戏剧表演,机缘巧合转投设计师,恐怕是各位永远唠嗑不完的老梗。(名人轶事)
(11)为了配合电影的悬疑氛围,他用了灰姑娘的试鞋梗,将纳粹与女间谍之间的危险关系表露得淋漓尽致。(文学作品故事情节)
(12)要说2017年跟车相关,最火的梗,那还是非五菱宏光漂移过弯莫属。(新闻事件)
(13)而“皮皮虾,我们走”的梗,源自游戏圈里一句很火的梗——“源龙星,我们走”。(流行语)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流行语“梗”的语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只要它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那么其语义范围和使用语境还会不断扩大。与其语义的不断发展相比,“梗”在语句中的结构特征却较为固定,总结有以下几种形式:
“梗”作为一个自由的成词语素,既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新词,也可以单独成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等句法成分:(14)吃火锅前卸妆在保养上又是个什么梗?(宾语)
(15)整理衣柜的梗来自希尔顿当年的真人秀。(主语)
新时代,多样化的先进手段使信息在网络中飞速传播,一个人、一件事、一条新闻都极容易经过网络的传播发酵,而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讨论度越高,越容易成为一个“梗”被网友用来调侃。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XX梗”形式的词语:
(16)动词+梗:但是也可以理解,马景涛在舞台下面一直很紧张,第一次上这种网络真人秀,又牢牢记着编导交代的“咆哮梗”,一时过头,就尬了。
(17)形容词+梗:上一篇写了巴萨,今天写德甲巨头:拜仁慕尼黑的那些趣梗。
(18)名词+梗:不过因为詹妮弗·安妮斯顿没走红毯,外网媒体毫不犹豫地又玩起了万年的情敌梗。
(19)短语+梗:这一部,十几岁的少女尹希娅在母亲的支持下,穿罩袍录视频,上传优兔网(即U2B,电影翻译梗)。
由此可见,“梗”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在前面可以加上不同类型的词甚至是短语,当它们与“梗”组合成“XX梗”形式时,就使整个结构具有了名词属性。从形式上看,“梗”有缀化的趋势,但从意义上看,“梗”却仍保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因此只能算是“类词缀”。
“梗”可以和其他语素组成新词,因此在具体使用中,“梗”也有一些常见的固定搭配:
(20)希望陈奕和魏蔓的这部剧能旧瓶装新酒,把老梗也拍的特别好看。
(21)一时间,“我有一个奥斯卡”成了科比对比其他NBA巨星的网络新梗。
(22)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烂梗有尽头。
(23)除了唱歌之外,张韶涵同时担任了节目的首位女串讲人,自称“安琪拉”,首期节目里,张韶涵在现场疯狂抛梗,俏皮“调戏”各位歌手。
(24)在韩国偶像工业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刘宪华,反应快,懂接梗,给人的印象仿佛热情的沙漠。
(25)所谓是官方玩梗最为致命,这里就不去剧透了,大家还是去看番就好了。
“老梗”“新梗”“烂梗”中的“梗”都有“桥段”“故事”“情节”之义,“抛梗”“接梗”的“梗”则是“笑点”“笑料”等义。而“玩梗”的“梗”包含了上述两种含义,根据不同的语境决定。
结构形式 | 出现频次 | 占比(%) |
单音节词 | 458 | 53.13 |
XX梗 | 173 | 20.07 |
常见 固定 搭配 | 老梗 | 73 | 8.47 |
新梗 | 14 | 1.62 |
烂梗 | 13 | 1.51 |
抛梗 | 25 | 2.90 |
接梗 | 23 | 2.67 |
玩梗 | 83 | 9.63 |
小计 | 231 | 26.80 |
总计 | 862 | 100 |
表1 “梗”的结构形式语料频次统计表
不同于大多数网络流行语的“昙花一现”,流行语“梗”在近几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度,活跃在网络语言生活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流行语“梗”的词汇价值主要由其广泛的语义和丰富的结构形式带来。“梗”可以作为单音节词在句子中充当较多的句法成分,在使用时比较自由,不受太多限制。同时,又能和一些语素组成新词,形成固定搭配。最重要的是,“XX梗”的结构形式体现了“梗”强大的构词能力,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短语都可以放在“梗”的前面,其不断泛化的语义也使得“梗”前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能产性高应是流行语“梗”始终保持较高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网友们在网络交际中,常常用名人轶事、影视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桥段、新闻事件、流行语等来调侃与之类似的情形,以达到幽默的效果,这种幽默的言语表达形式实际上就叫做“玩梗”。就像古诗词中“用典”的写作手法,诗人通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或者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件来丰富诗词的内涵,增加韵味和情趣,委婉表达思想。网友们“玩梗”也是通过幽默的言语来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能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避免有时直接表达造成的交际冲突。幽默的交际表达形式也是使流行语“梗”受到网友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具有顺应性,并且这种顺应过程会受到社会心理的支配。“梗”的流行,除了反映网友使用网络新潮词汇的求新心理,还顺应了人们追求轻松娱乐生活的心理。现实生活的压力让大众不论是精神还是生理上都易产生疲惫感,所以在网络生活中大家会更加追逐轻松娱乐的感受。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生活中,人们对说话幽默、行为搞笑的人尤为青睐,不论是娱乐明星,还是专家学者,亦或是普通的自媒体博主,只要你表现得足够有趣,你就有可能成为“有梗”的人,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梗”实际上就是为大众提供了可调侃的语料,成为大家语言表达的调剂品。如果说“哏”是存在于相声表演艺术中的专业技巧,那么“梗”从误用到流行已经成为了大众娱乐的全民狂欢。流行语“梗”来源于对“哏”字的误用,却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价值,受到网友们的喜爱,展现出了极高的生命力。不过目前,“梗”的习语化程度较高,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在各种语境,但在主流报刊中,还是较多地出现在娱乐时尚类版块。如果“梗”的流行义要在现代汉语系统中留存,还需要在更多的领域增添活力。① “儿”字下标表示儿化音。
② 第二节内容所举实例均来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