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清:幼儿词汇意义学习的特征【转发】
351 阅读 2020-09-22 09:14:02 上传
转自“珠海正音语言文化有限公司”公众号
当儿童学习词汇之意时,需将其所听到的音韵形成与其相对应的概念连配在一起,例如:常常听到妈妈说“喝奶奶”,慢慢地就会将“奶”的音韵与奶瓶、牛奶、、喝起来的感觉、需求的满足等概念连接在一起。等到在适当的情境中,因大脑神经与说话生理成熟,而可以顺利说出“奶奶”这个词汇。相同的,当他听到“狗”这个音韵形成的词汇时,他也将其与狗的相关概念加以连接,只是这种连接是否与大人所认知的词汇意义是不是一样,仍需进一步确认。
Reich(1986)整理文献上所记
载儿童词汇意义学习的资料,归纳
出下列六种类型。
过度延伸是指,幼儿所说的词汇涵盖的意义远比大人所认知的意义还广,例如:将“狗”这个词汇泛指狗、羊、兔子、狼、猫等四只脚、有毛的动物;可能是因为被指物体之间的知觉特性或功能相似性,例如:形状、尺寸大小、声音、味觉、动作、材质等的相似性。幼儿可能将“月亮”这个词汇由原先所指的天上的月亮,扩展至圆形的蛋糕、字母o、圆形的书籍等。另外造成过度延伸的原因,亦可能是因为幼儿尚未习得被过度延伸物品的词汇,也有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在学习词汇与物体之间的连配出现问题,例如:他们可能将“月亮”与圆形之意连配,使其碰到圆形的物品时,会以为就是“月亮”,所以就说出“月亮”这个词汇来指圆形蛋糕或者飞碟。一般而言,过度延伸的现象最常发生在1至2岁半时,如果超过这个阶段仍然常常出现词汇过度延伸的错误时,就可能会有语言发育迟缓的危机。
延伸不足是指,幼儿将词汇之意只局限在标准意义中的一部分而已,其所认知的意义比较限制,不知道一个特定的词汇可以指称一个类别的物品或者相似的物品,例如只称呼自己的鸭子玩偶为“鸭鸭”,对于别的颜色、别的种类类似造型的鸭子玩偶或者公园里真正的鸭子,都不会指称为“鸭鸭”。造成这种语义特定规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幼儿将“鸭鸭”这个词汇解释成专有名词,就像是叫“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的名字一样。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一开始的意义连配,只局限在某些特征或功能上,例如:只能是黄色绒毛的鸭鸭。
过度延伸/延伸不足并存是指,幼儿对词义的解释与认知,有些方面是过度延伸,但有些方面却延伸不足,例如:Anglin(1986)观察其女儿Emmy的语言发展,即发现Emmy将“伞”的词义泛指真正的伞、风筝或童话故事书内用来避雨的树叶,但她却认为合起来的伞不是“伞”;又如:有的幼儿会使用“狗狗”指称狗、猫、兔子、浣熊,但在公园看到的圣伯纳狗时,却说“不是狗狗”。
搭配不当主要是指,儿童所认知的词汇之意,与标准的词汇之意完全不一样,例如:指着“椅子”却说“桌子”。所为完全符合是指,幼儿所说的词汇之意并没有过度延伸、延伸不足或搭配不当的现象,与大人所认知的词义是一样的,例如叫家里的小狗“黑黑”或“coco”,看到飞机会说出“飞机”的词汇。
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不断面对很多新词汇。有些词汇他们从来没有机会接触,自然是属于尚未习得,例如:4岁的幼儿从未听过“开刀”这个词汇,但听到妈妈说奶奶在医院开刀后,就会问妈妈:“妈妈你有没有[割刀]”。
幼儿因词汇量不足,尚未习得某些人、事、物的名称,而又需要表达其意,有时候会应用有限的词汇,或将其所知道的词汇加以组合,创造出新词汇或是有趣的语言用法,例如:说出“garden man”指称“gardener”、“ear glove”指称“ear muff”、“hitter-man”指称“某人打东西”称秃头为光脚头;又如:说“麦当劳”说出“当当”。
1.王建邦(2005 ),學前幼兒中文隐喻理解的初探.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硕土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2.呂碧霞(2001),中國兒童詞汇定義之發展.私立静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3.李丹(1992) ,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4.程小危( 1986),習國語幼兒最初期語法規則之本質及其可能的學習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0 (1),47-63.
5.靳洪剛( 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6.錡寶香(2009) .儿童语言与沟通发展.心理出版社:2009(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