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 阅读 2020-10-22 09:02:04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About SLSA一、院校介绍
江苏师范大学始建于1952年,坐落于五省通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江苏徐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是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语言学专业学院,目前已经成为省内一流、全国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语言学重镇。学院拥有教师48人,包括教授17人,副教授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2人,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专家4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项目十余人次,学科、科研和教学团队分别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国外学术经历(6个月以上)比均在80%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本科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研究生教学成果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院坚持高水平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4项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
Organizations and resources二、平台环境
学院拥有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语言与认知神经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科学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教研平台。
学院拥有两栋教学科研大楼,教学与研究空间总面积达10000平米,为学院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优裕的教学、研究和学习条件。年建设经费2000万元以上,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Faculty members三、导师团队
江荻
男,汉族,博士,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兼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计算语言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型词汇语音数据库的汉藏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项目。主编国家出版基金《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本》丛书(20部)。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藏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周庆生
男,汉族,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9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工作一年。学术代表作《语言与人类》《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与实践》(英文),其他著作及主编论著23部,中英文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主编国家语委重点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13)(8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研究”“马尼拉华裔移民语言适应研究”(2019-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语言接触研究”等10多项。
杨通银
男,侗族,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阿灵顿校区语言学博士。主要从事包括侗台语和濒危语言研究、篇章话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著有《莫语研究》、《通道侗语研究》、A Grammar of Kam Revealed in its Narrative Discourse等专著四部,《侗语芋头话的昵称变调研究》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侗族文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美国语言学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曾任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陆天桥
男,壮族,教授,墨尔本大学语言学博士,詹姆斯·库克大学博士后,詹姆斯·库克大学凯恩斯学院外院研究员、高级研究学位候选人导师。研究兴趣和方向:语言类型学、侗台语族语言学。代表性学术论著:Classifiers in Kam-Tai Languages: A Cognitiv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专著);A Grammar of Maonan(专著);《东南亚语言焦点标记~*ko的词源研究》;《试论侗台语族是类别词突出的语言》;《侗台语指示词的语音交替及句法特征》;《试论壮语中的体范畴》;《广西“军话”及“军人”考——明代卫所制在广西所凸显的军事地位.》;《壮语元音象义现象试析》等。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壮语参考语法的研究与编纂”首席专家(201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名词范畴化视野下的侗台语族类别词研究”负责人(2014);澳大利亚发现工程(DP0878622)(2009-2011)子项目“Classifiers in Kam-Tai Languages”负责人;国家语委“中国语保工程专项任务-广西金秀拉咖语”负责人(2017);国家语委“中国语保工程专项任务-毛南语课题”负责人(2015)。
田阡子
女,汉族,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台湾“中研院”博士后。长年致力于中国境内西南地区汉藏语濒危语言研究,旨在分析单语言类型学特征,并与亲属语言进行历史比较,排除语言接触,从中发现共同存古与共同创新的历史发展脉络,最终完成语言构拟与语言系属分类。研究专长聚焦于藏缅语田野调查,藏缅语语音-音系学、功能类型学(形态-句法)、历史语言学、语言接触,目前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尔龚语参考语法》(14XYY014),在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川西两江交界地区藏缅语形态的流变研究》(19BYY178),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语言形态句法类型学研究》(18ZDA298,黄成龙),在SSCI,C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一部为辞书),发表译文若干,曾赴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英文学术报告,荣获黑龙江省第二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4)、李方桂先生田野调查奖(201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2016)、云南师范大学与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颁发“红云园丁奖”(2019)。
朴爱华
女,朝鲜族,讲师,南开大学博士。曾应邀赴日本大阪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学院、越南海防大学等研究机构进行访学与学术交流。研究方向为比较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近五年主要从事域外汉学文献研究,重点整理14-19世纪编纂于日本、韩半岛、越南的汉学文献中汉语字词的时音与时义。现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已发表“韩语汉字的‘一字多音’现象”、“韩国汉字的常用字义研究”、“『指南玉音解義』中の漢字注音に関する研究”等数篇学术论文。2014年获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荣誉;2017年获校青年教师教学优胜奖二等奖。
吴塔娜
女,蒙古族,讲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研究兴趣和方向为理论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和蒙古语语法。代表性学术论著如下:Gorelova, L.M. & Wu, T. (2019). A typological comparison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s in Classical Mongolian and Manchu. In E. V. Tyuntesheva (Ex. ed.): Materials of the All-Russi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ymposium Sentence as a Unit of Language and Speech dedicated to the 95th anniversary of Maya Cheremisina (Novosibirsk, October8–11, 2019). Novosibirsk: Academizdat, pp. 26-45;Wu, T. (2018). One language behind two different scripts. In Á. B. Apatóczky (ed.): Proceedings of the 60th Meeting of the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c Conference (PIAC) Ideas behind symbols – languages behind scripts (August 27 – September 1, 2017). Székesfehérvár, Hungary: Szeged, Studia Uralo-altaica 52, pp. 135-146;Gorelova, L.M. & Wu, Tana (2016). The means of expression of honorific concepts in the Altaic languages (A case study of written Mongolian and Manchu). In: Collection of papers “Language. Society. History of Language Studies (devoted to the 70th jubilee of the member correspondent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V.М. Alpatov”). The Institute for Oriental Studies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Moscow, vol. 2, pp. 5-23.
宋成
男,汉族,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兴趣为理论语言学和濒危语言保护。近年主要从事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重点是珞巴族、门巴族、僜人及极少数族群无文字濒危语言研究。曾主持教育部、国家语委课题三项(其中一项结项优秀),参与多项。代表性学术专著为《西藏察隅松林语》(中国濒危语言志之一,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商务印书馆出版),合作专著一部,论文数篇。2020年获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全国先进个人)。
Research interests and programmes四、研究方向和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侗台语、藏缅语、南亚语、满汉对音语近代语音史,以中国各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术研究。注重交叉综合,以语言本体基础性研究为主、兼顾研究成果应用推广。毕业生将全面了解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国际学术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田野调查方法,能够就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某些重要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具有开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能力。
招生专业。本专业欢迎有志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事业和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考生,专业不限。
Length of school and job prospects五、毕业与前景
本专业学制为三年。目前,本专业已毕业研究生全部在三年学制内按时毕业。
本专业的前景主要是攻读国内外博士、国家公务员和事业编教师,目前就业率为100%。
Length of school and job prospects六、校院奖励政策
学校奖励政策
1. 我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100%全覆盖。
2. 报考我校的“双一流高校”(含一流学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我校接收的普通类推免生,第一学年可直接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名额单列,不占规定的比例)。
3.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按有关文件评定,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人/年。
4. 朱敬文奖助学金按有关文件评定,特别奖学金标准为5000元/人/年,一般奖学金标准为2000元/人/年,助学金标准为2000元/人/年。
5. 学业成果奖学金按有关文件评定,对符合奖励条件的科研成果、专业实践成果和学科竞赛成果按项分别给予500-2000元不等的奖励。
6. 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7. 设立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其中省级创新工程理工科类资助经费15000元/项,人文社科类资助经费8000元/项。
8. 设立研究生“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辅导员)岗位,提供相应助学金,平均报酬约5000元/人/年。
学院奖励政策
1. 学院奖学金。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在享受学校奖励的基础上,每人一次性发放奖学金10000元;少数民族母语者或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每人一次性发放奖学金3000元。
2. 海外研修资助。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约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境内外一流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每年全额或半额资助15名以上研究生到国外交流学习三个月以上。
3. 强力科研支持。全面进入导师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成果发表和个人课题申报方面提供强有力全面支持。
Contact information七、联系方式
杨老师 tyyang@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