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第六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三届文献语言学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414 阅读 2020-12-10 09:38:16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文献语言学

     9月11至13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研究所、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上海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三届文献语言学青年论坛”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围绕文献语言学各分支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先后征集青年论坛报告论文40余篇,主论坛报告论文70余篇。

 

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主持,他详细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及筹办过程的艰辛与曲折。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青年学者代表浙江大学真大成副教授、南京大学教授鲁国尧先生先后发表讲话。据了解,此次论坛为疫情以来本年度首个语言学界线下学术讨论会。

 

12日上午,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浙江大学黄笑山教授、安徽大学杨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程邦雄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汪启明教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王志平研究员八位专家分别为与会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题学术报告。

鲁国尧先生的报告向学界明确传达了对复兴古典学的殷切希望。

黄笑山教授和杨军教授都关注到了《文选》与《经典释文》中的语音问题。

董志翘教授指出一系列文献处理及词典编纂修订时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汪启明教授在王力等诸家关于汉语方言分区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

徐时仪教授探讨了关于“性”词义的系统考察,为我们今后的文献阅读与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

程邦雄教授结合传世文献与具体的语境,探讨了新出土的文字释读的范式。
王志平研究员通过细致的考察,研究了“闯”字读音与语义历时演化路径。
 

论坛还召集了包括词汇、文字、音韵、语法四场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三场青年论坛学术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出于疫情防控需要,部分青年论坛学者不能到达现场参与讨论,故本届青年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召开。各分组会场论题集中,交流充分,讨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届青年论坛依照惯例经提名、讨论、筛选、表决等环节,共评选出二等奖4位、三等奖5位(一等奖空缺)。徐朝东教授宣读了青年论坛获奖名单。
 

13日上午的论坛主题报告由复旦大学张小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陈英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孟琢副教授、浙江大学真大成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李宗江教授、湖北大学任继昉教授七位先生依次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

张小艳教授从整理敦煌文献的过程受到启发,梳理了“抖”独立成词的历史演变过程。

陈英杰教授从内涵、理论基础、困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唐兰的“自然分类法”。

孟琢副教授详细介绍了黄季刚先生的训诂界定并揭示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真大成副教授对《资治通鉴》胡注阐发自己的辨正思考,提倡不要拘泥古义而疏于中古新义。

王启涛教授深入论述了吐鲁番出土的《唐守德家书》的文学价值与重要史学价值。

李宗江教授梳理了关于认同标记“是的”的来源问题,探寻了“是的”的历史演变。

任继昉教授系统通过考察结合荀子著作中的“约”、“约定”、“约定俗成”,进而尝试揭示“约定俗成”的本义。

 

论坛闭幕式由丁治民教授主持,华学诚教授做总结发言。华学诚教授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文献语言学发展,尤其是特殊时期本次论坛的到会代表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特别提到此次论坛在组委会和会务组的联合努力下,开放线上讨论,旨在保证年轻学者参与的积极性。线下论坛更是体现了最前沿的学术水准,不少语言学界的中坚学者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坚持与会,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来自中国语言学的温度,学者们的热忱也昭示着中国语言学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两日来,各位专家学者带来的系列精彩报告充分交流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作为特殊时期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术盛宴,论坛很好地履行了为学术服务、为学界服务的担当与使命,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也将为文献语言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悉,第七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四届文献语言学青年学术论坛,将于2022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