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阅读 2020-12-10 09:40:17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文献语言学
大家上午好!
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第九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即将结束,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向授课、参与各项活动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是您们冒着酷暑,共同努力,才使这个盛况空前的研讨班办得如此成功!
这次研讨班,一共有九百多人报名,但是由于讲课的场地最多只能容纳四百人,所以我们只能吸收近四百名老师和同学参加研讨班,大部分报名的老师和同学无法参与进来。在这里,我对没有参与进来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歉意!
经过九天的研讨,我个人收获颇丰,信心百倍。除了学到不少知识,还结识了朋友,联络了感情,深感中国语言学后继有人、前程似锦。我相信,经过大家今后的不懈努力,中国语言学一定会持续照亮世界语言学的星空。
研讨班给了我诸多启示。我这里主要是简单地讲四点,可以叫做“四个必须”,跟大家一起分享,也想借此机会来跟大家共勉:
一,必须理解传统、尊重传统、批判继承传统。语言的规律是无穷的,无论哪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不可能穷尽语言的规律。有的个人,有的民族,有的国家在一个方面成就大一些,有的在另一个方面成就大一些。当然,国外的语言研究,最好要懂一点中国语言学的成果,前提是要懂一点汉语,能看懂《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这些书。我国有个别学者,看到国外语言学,特别是国外的理论语言学研究很少引用中国语言学的成果,就得出结论说,中国语言学的成果根本不入外国语言学家的法眼。这是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为了发展中国语言学,我们必须既要取长补短,也要扬长避短,利用我们的有利条件,利用中国的语言研究优势发展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很多优秀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要继承发展,就得好好地读几本中国语言学的名著。多少年来,有学者蔑弃传统,对发展中国语言学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必须得到纠正。
我们千万不要有懒汉懦夫思想,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中国语言学既有成果。有人说,你说中国语言学有很多优秀的成果,往往是等到国外语言学的一些成果传到中国以后,再在古书中去寻找,原来中国古已有之。于是讥讽这些学者,无法找出中国原创性的成果来。我不赞赏这种作壁上观的做法,要告诉这种作壁上观的学者,你自己为什么不去辛勤走一遭呢?
我们读中国语言学的著述,首先一定要读进去,然后是读出来。为了真正理解古人,我建议大家多搞一些读书会的活动,大家互相碰撞,互相吸纳,一定会大有所得。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前人,必须虚心涵咏,深入领会前人的思想,然后才能真正地批判继承。我们批判继承前人的成果,一定要批判继承那些我们真正弄懂的成果。
二,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我这里说的学风是学术界在治学方面的风气,包括治学理路、治学精神、治学方法、治学目标、治学态度等方面。优良的学风是推动学术事业真正向前发展的基本保障。任何人都会犯学术错误,先贤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贰过”。作为一个语言研究者,如果有了优良的学风,就会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就会不断地开拓进取,为中国语言学的宝库增光添彩。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经过先贤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等优良学风,实践证明,这些优良学风对发展中国语言学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必须好好地继承下来。
大家都知道,现在学术界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给当今中国学术的发展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我们应该自觉地抵制这种浮躁之风,淡泊名利,求真务实。
孔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发展中国语言学,我们必须认真实践那些行之有效的优良学风,防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区分好这些概念:求新和追求新奇,科学假说和谬说、胡说,怀疑精神和无端揣测,学派和帮派,真正做出实际成绩来。
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就必须真正弄懂语言材料。当今有一种不好的学风,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抱着侥幸心理,采取机会主义的研究策略,没有任何检验,不加甄别地在研究论著中大量使用自己不懂的各种语言材料,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我给自己立了一个治学原则:绝不使用自己没有弄懂的材料,绝不使用没有验证的材料。
三,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系统性。我们研究语言学,目的是探讨语言规律。有系统的东西才有规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系统性。哪怕是考证一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必须要有系统作为支撑,必须符合系统。只有符合系统的语言研究,才是真正科学的语言研究。
语言的系统不是凭空臆造来的,它就存在于语言材料当中。臆造得来的不是真系统,而是一种假框架。因此,我们要区分真系统和假框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下多方面的基础,亲自去实践,不能矮子观灯,人云亦云,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违心捧场,丧失学术良心和良知。
语言研究,特别要重视共时系统。宋代学者吴棫的《韵补》,他研究上古音,忽视了上古的共时系统,所收集的材料没有断限,古书中凡是跟中古韵书不合的,都看作是古音,他甚至将宋代学者押韵跟韵书不合的,都算古音。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所走的路子是不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系统观哪一天不建立,哪一天就不可能构建出上古音的恢弘大厦。因此,科学的古音研究,是从顾炎武开始的。吴棫的覆辙,今天还有人重蹈着。有人研究上古音,还在将现代汉语方言,甚至是民族语言的所谓的同源词杂糅在一起,这怎么能建立起科学的上古音系统呢。我们对此必须保持警觉。
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如果我们善于从中国语言学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就不会重蹈这种不重视共时系统的覆辙。
四,必须重视研究材料的全面搜集、整理,千万不要忽略对材料做精微的科学分析,正确理解它。我在上面,已经强调了掌握研究材料的重要性。在研究工作中,材料永远是第一位的,理论必须服从材料。我注意到,当今有的研究论著,或者是硕博论文,在材料方面的失误比比皆是。这种失误,往往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反映了对于语言材料的陌生。缺乏这个基础,说严重一点,就是不具备起码的语言研究能力。因此这种现象令人十分担忧。
在理论和材料的关系问题上,有人看到传统语言研究注重实用,注重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于语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这话可能有几分道理。但是有一个值得批评的偏向:就是忽视材料,片面追求理论。这就走向极端了,对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有不少学生谈起理论头头是道,碰到材料分析只好抓耳挠腮,凭印象下结论。长此以往,我们怎么能够真正发展中国的语言事业呢。我们说,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研究,但是不能忽视材料。你要研究语言学,你就必须要鱼和熊掌兼得。材料是你迈不过去的坎儿。
为了弥补这一个必须弥补的缺憾,我自己有一个做法:我的研究生同学,除了要他们加强理论修养,还要求他们对一个研究起来有点难度的字,在全面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做形音义的深入分析。我觉得这样做是有成效的,今后还将坚持。
我深深地相信,咱们这个研讨班对于大家业务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感谢会务组辛勤而周到的工作,将这么大的一个研讨班办得这么井井有条。
祝大家收获满满,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