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 阅读 2021-01-04 09:54:14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今日语言学
开 幕 辞张伯江
尊敬的陆俭明老师、马真老师,尊敬的贺桂梅书记,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第二十一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如期召开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和《中国语文》编辑部,对来自各地的与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各位师生为筹备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
“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创办于1981年,到今年已经过去了40个年头了。第一次讨论会是在京郊密云一个小招待所的会议室里,简陋的桌椅间,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和四五十位中年语法学者挤坐在一起,专心研讨语法问题。岁月匆匆,这个讨论会已经连续召开了二十次。四十年间,我们辗转北京、上海、天津、延边、合肥、芜湖、长沙、苏州、哈尔滨、香港、澳门、温州、广州等地,会议规模从最初的五十来人十三篇论文,到现在的百人百篇论文,会议文集《语法研究和探索》也出版了二十辑,这个会议已经成为汉语学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语法会议,其务实为本、探索创新的风格传承至今。
这次第二十一次会议选择在北京大学召开,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今年是语法讨论会最初的积极支持者、汉语语法研究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朱德熙先生的百年诞辰。我们来到朱先生学术活动的故地,沿着他开创的研究道路,做新时代的语法研究和探索,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第一次语法讨论会上,“朱德熙先生除了宣读论文外,并就当前语法研究中的方法问题谈了他的意见。”(引文均出自当年《中国语文》的报道,下同)他报告的论文题为《指称、陈述和名词化》,应该就是《自指和转指》一文的前身。会后收入文集的则是另一篇《关于“比”字句》。
第二次会议上,“朱德熙先生在会上谈了语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他说,要重视事实的研究。语言事实讲多了,讲透了,本身也是规律;离开了事实,没有什么理论。他指出,汉语语法研究,应该学习、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不能死搬,不能有先入之见,防止自己不知不觉受到束缚。他认为,跟印欧语比较,汉语有自身的特点。比如:1.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作主宾语;2.词组和句子的类型可以是一套(印欧语是两套);3.主谓结构作谓语。此外,他还谈到了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三次会议,朱先生提交的论文是《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后来发表在《中国语文》上。
第四次会议,朱先生讲的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他在讲话中说:“研究语法,要研究一种活的方言,一定要注意书面语的多层次性。科学是事实,事实都不研究,研究什么!”
第五次会议以词类问题为专题,朱德熙先生就汉语的词类研究作了专题报告:“朱先生认为,五十年代讨论词类问题时所提到的功能、意义和形态三者的关系,现在看来已经相当清楚了,词类就是反映词的分布的一种类,但印欧语语法观念在汉语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影响仍不能低估,我们应该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给汉语划分词类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划类标准很不容易,二是很难用一套标准来驾驭不同层面上的分类对象。谈到划分词类的理论和实践,朱先生着重讲了五个问题:1.分类有各种层次,大类和小类不是并列的;2.划类除根据功能外,还可以根据构造分类或用列举的方法分类;3.划分词类在顺序上应避免循环论证,最好是先定出可列举的类,再定开放的类;4.兼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是我们处理汉语词类一些复杂问题的一条重要的出路;5.考虑词类问题还应该注意到材料的可接受性,不同的语感不能强求一致,但应对可接受的范围有所把握。”会后收入文集时选择了问题的一个侧面,题为《词义和词类》。三十多年过去了,朱先生那些苦心的嘱咐,今天听来并没有过时,甚至还足以警醒今天的语法研究。
主要是这几点:
一是“要重视事实的研究”。“科学是事实,事实都不研究,研究什么!”“语言事实讲多了,讲透了,本身也是规律;离开了事实,没有什么理论。”翻看今天的语言学刊物,理论讲的比那时多多了,而事实的描写和研究,并没有比那时丰富了多少,“讲透了”的事实规律,也不是很多见。
二是“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对比汉语和外语的差异,寻找汉语自身的规律,这是所有研究者的共识。朱先生强调的是用什么眼光。就是说,用西方语言的眼光,也能看到差异,看到汉语的特点,但远不如用朴素的眼光,可以看到更本质的汉语事实。他说过:“汉语缺乏形态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的事实,只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比较,才能看清这个简单的现象背后的深刻的含义。(《语法答问》)”
三是“防止不知不觉受到束缚”。这说的是对来自国外的学说和方法不能过于迷信。近年来有一些研究,研究目的就在于把某个汉语现象列入语言共性类型分布中,好像不把汉语的每个事实都贴上西方既有类型的标签就心里难安。这种“不知不觉”可能是最值得反思的。
将近四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朱先生离开我们也将近三十年了,重温朱先生说过的这些话,却好像针对今天的现实一样。我们在崇敬朱先生的高瞻远瞩的同时也难免有一些惭愧,更应该获得一份清醒。如果从这次纪念活动中我们更多地领悟到朱先生的本质追求,好好调整自己的道路,那我们这个纪念,就将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的两天,大家会展示出自己新近的学术成果,向朱先生汇报。我们一起期待着。祝会议圆满成功!
闭 幕 辞郭锐
第二十一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暨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视频讨论会,经过两天紧张的报告、讨论,现在落下帷幕。我代表主办方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你们的积极参与是这次会议成功举办的关键。
感谢陆俭明、马真、马庆株、邵敬敏、沈家煊、张爱民、陆丙甫、崔永华等老一辈学者来参会,你们虽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仍活跃在语法研究的第一线。特别是马庆株先生、邵敬敏先生,年近八十,但仍激情洋溢,比年轻人还有活力,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这次会议有很多年轻学者参加,提交了很好的论文,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得当。有的侧重语法现象的功能探索,有的侧重形式和意义的相互验证,这正是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倡导的研究路子。年轻学者取得的成就,一定可以告慰两位先生。
我1983年大学毕业留校做朱德熙先生的助手,得到朱德熙先生不少教诲,受益终身。这里我愿意跟大家分享当年朱先生的四条教诲:
1. 做研究不要为追求理论的完美而歪曲事实。
2. 不要把谁都明白的道理说得谁都不明白。
3. 做语言学研究不要把自然科学庸俗化。
4. 不要盲目套用国外的理论,要针对汉语事实,用朴素的眼光来发现汉语自己的东西。
其实这四条研究戒律也是朱先生做研究的原则,朱先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此是分不开的。算起来,我自己从1990年第一次参加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到今天一共参加过10次。可以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培养了我,敦促我写论文。我的不少文章最早都是在这个会上报告的。如果不是为了开会,我也许想不到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2015年发表的《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就是1996年在第九次会上报告的。所以我建议年轻学者们要积极参加这个会议,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由于疫情,这次会议采用线上视频的形式召开,我们第一次组织这种形式的会议,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原谅。
最后,我代表这次会议的组织者,向承担会务工作的30多位研究生和本科生表示感谢,你们辛苦了!希望会议结束后好好休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