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5 阅读 2021-01-07 09:55:12 上传
以下文章来源于 今日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Eco-linguistics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 Haugen (1971)提出并使用,他在《语言生态学》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此后, “语言生态”的隐喻开始为语言研究者接受。20世纪80年代, 德国Bielefeld大学的一批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
P. Finke根据生态系统观提出了“语言世界系统” (language world systems) 概念;W. Trampe指出, 语言、语言使用以及与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环境构成了语言的生态系统 (Fill 2001)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语言生态学”或“生态语言学”为题的著述, 使学科理论框架得以确立。Haugen的语言生态隐喻奠定了语言生态学的主流研究范式。1990年, M.Halliday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 (AILA)上告诫语言学家不可忽视语言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他的报告促使语言研究者对语言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做出新的思考, 即把语言和语言研究作为生态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考察, 从而形成了生态语言学的另一研究范式。在这次会议上, 有学者提出用“Eco-linguistics”作为语言与生态问题研究的统称。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 涉及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进化、语言习得、语言批评、语言与生态危机、语言政策、语言人权等方面。虽然在具体研究实践中, 不同学者对语言生态的理解有所不同, 研究意趣也不一样, 但总体上不外乎Haugen和Haliday奠定的两种范式, 或者说两大研究领域:1) 用“生态”作为 “环境中的语言”的隐喻, 研究所有可能增强或削弱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2) 从生物学上理解“生态”的含义, 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影响和作用。前者称为“语言的生态学”, 关注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活力、语言进化等问题;后者又称“环境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 ,研究课题包括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环境语篇的分析批评、语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语法等等。
1.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科学研究表明, 生态系统的年龄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其自我调节功能也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而提高;丰富的多样性使占据不同生态位的物种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 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生态多样性一样, 种群多样性, 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是确保人类在地球上健康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生态语言学从全球生态系统的高度思考语言多样性问题, 探索语言、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作用关系。
(1)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对应关系
生物多样化的环境能形成丰富多样的食物链, 适合人类生存与进化;生态多样化造成了人类种群的多样化, 从而直接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本源上也是生物多样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是生命系统多样性的表现形态, 是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结果。
人类丰富多样的知识只有依靠多种多样的语言才能充分反映;减少语言的多样性, 就会缩小人类可以利用的知识库, 从而削弱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Bernard 1992) 。“环境—知识—语言”, 是人类生命的基本链条, 三者紧密相关。
(2)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影响
Mǜhlhäusler研究了语言多样性的丧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他调查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语言中的动植物名称, 发现澳洲大陆上曾栖息着许多种类的“有袋小动物”, 但由于外来语言的影响, 这些小动物的名称后来改变了, 被称为“灌鼠”或“本地鼠”。结果这类新名称使得人们产生误解, 把它们当作普通老鼠加以捕杀, 导致这些小动物濒临灭绝。对这类动植物, Mǜhlhäusler建议重新命名或恢复使用土著名字, 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挽救急剧减少的物种 (Fill 2001) 。
2.濒危语言问题
语言文化史研究表明, 全球语言多样性程度最高的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在古代, 全球语言生态基本平衡。但自欧洲殖民时代开始, 世界语言开始加速消亡, 现在的语言数量比500年前减少了15%(Maffi 1998; Whaley 20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古代需要几百年或上千年才发生的语言衰变和消亡, 如今几十年就可能完成。语言衰变和消亡已经不再是正常的发展变化现象, 而是当今生态危机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濒危语言问题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3.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语言是物质存在和意识存在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有构建人类意识的物质, 当物质条件发生变化时, 由语言所给定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变化;“语法根据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组构’现实” (Halliday 1990) 。生态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系统应该生态地“构建”世界, 因此关心和思考这样的问题:语言系统在多大程度上包含生态成分和非生态成分?这些生态的和非生态的语言现象, 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如何用语言来构建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世界观?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有两个任务:一是发现并分析语言的非生态特征;二是建立生态的语言系统或语法。4.语篇的生态批评分析
生态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思想, 从生态学角度对语言中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及行为进行分析批评。语言是一种社会秩序的永恒介入力量, 它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 并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影响社会过程;而语篇是语言介入社会秩序的工具, 语篇结构型式的选择和使用, 往往由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 以实现特定的控制意图。生态语言学家对有关环境、动植物、食物等生态问题的语篇进行研究, 试图解释生态意识如何通过语言结构来实现对社会的某种操纵和控制。
对语篇或文本做生态学批评, 主要集中在“表面生态化” (surface ecologization) 问题的分析方面, 即在文本、话语或图画作品如广告、政论、商务文本之类中, 用什么方法提出环境问题。当今许多产品广告中大量使用“绿色词语”, 声称产品和工艺都是“绿色的”、“环保的”, 这是语言使用的表面生态化。Fill(2000) 分析了Time和Newsweek中“绿色广告”的语言意图后发现, 大众媒介绿色广告的变化与大众生态意识的发展变化存在相关性:当大众传媒中“表面绿色”语言大量出现时, 大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关心度往往就趋于低下, 环境问题就变得糟糕。语篇的生态学批评分析就是要“揭开这种表面生态化的虚伪面纱”。
生态语言学把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学科的内容、方法和特性。生态语言学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 语言、语言学和语言学家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必将大有作为。
本文参考《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
相关研究
(1)《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张瑞杰、何伟,《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2期)提要:本文基于生态场所观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系统重新审视, 目的是对语气、情态和评价三个子系统进行生态角度的扩展。研究认为:1) 从生态角度描述语篇语气系统不仅需要考察小句语气类型, 还需将其与语篇讲话者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等要素联系起来;2) 对情态系统的生态描述应将情态值的高低与语篇经验意义结合起来;3) 对评价态度系统的生态描述需要结合情感缘起、判断标准和鉴赏对象三个维度。本研究为生态语言学领域学者研究人际意义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思路, 以期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关键词:生态语言学;人际意义;生态延展;语篇分析;
(2)《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范俊军,《语言科学》,2011年第3期)提要: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是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指标体系, 是实现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前提。文章在充分吸收国外有关语言生态要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确立了一套包含人口、地理等12个要素、33个具体指标和指标权重关系建模系统的语言生态监测分级指标体系, 以及语言生态质量分级评估标准。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可以直接用于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 运用于我国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