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冯蒸:北京方言形成的历史音韵层次
762 阅读 2020-01-02 20:37:24 上传
本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科学网,推送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冯蒸教授的《北京方言形成的历史音韵层次》,敬请品读!
北京方言形成的历史音韵层次
“北京方言形成的历史音韵层次研究”本质上就是北京话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的研究。已故著名北京话研究专家胡明扬先生在《北京话初探》中,探讨北京话来源问题时评价道:“这是一个饶有兴趣但又难度相当大的课题。”因此,应该大力开展北京话形成的历史层次研究。近百年来,海内外众多知名语言学家都曾投入北京话形成的历史音韵层次研究,但情况复杂,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从形成时间看,自先秦至清代的各个时期均有人主张。据统计,有七种说法:先秦形成说(朱星);唐代形成说(冯蒸、丁治民);宋代形成说(雅洪托夫);辽金形成说(沈钟伟、康丹、金受申等);元代形成说(王力、林焘、宁继福、唐作藩);明代形成说(爱新觉罗·瀛生、周一民);清代形成说(太田辰夫、俞冲、郑仁甲)。从形成机制看,主要有三种。一是同质说。指从古至今在北京地区居住者所操的汉语方言代代相传,基本未受历史上异族统治的影响,也未受到外来移民方言的影响,是历史上北京地区居住者所说汉语方言自然演化的结果。当然此派学者的观点亦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各家所确认的北京话形成的源头起点还不统一。目前多数学者所持观点认为,北京方言今北京话就是元代大都话的直系后裔。二是外来影响说。指历史上特别是936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以来,北京地区原土著汉族居民所说的北京话,与当时作为统治阶级的说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北方外族人(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统治北京时期所习得的北京话混合而成,即所谓“汉儿言语”。它大致相当于今二语习得理论所说的“中介语”,即不标准的汉语北京话。对于这种语言的形成机制,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沈钟伟先生称之为“横向传递说”。三是异质说。指的是源头的北京话与今天的北京话本质上并不相同,古今之间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元、明、清的北京居住人来源各不相同,均非北京原住民,所说的北京话也全然不同,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汉语方言,今北京话不是元大都话的直系后裔。俞敏先生明确撰文《现代北京人不能说是元大都人的后代》。郑张尚芳先生认为今北京话虽以新来旗人话为主体,外城、城外旧居民还不少,在形成上也有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历史层次分析,辨认不同历史时代的遗存,查看分量。他还指出,北京话甚至含有上古音层次。从历史语言学角度看,大致是两种理论模型:一是谱系树理论,即用演变、层次、推平来解释这些现象;二是非谱系树理论,如沈钟伟先生的“横向传递说”。这两个理论模型在北京方言历史层次研究中各有所长,至于它们与“中介语”理论、语言接触理论、“汉儿言语”学说的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关于北京话来源的诸说当中,经过仔细检核有关史料,我们认为,北京话形成于辽金时代说可信度最高,但已有的立论证据尚嫌不足,主要是未能充分利用反映这一时期北京话语音的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汉语材料,如契丹—汉对音资料、女真—汉对音资料、八思巴字—汉对音资料等。这些资料非常丰富,时代明确,可以把现有北京话形成的主要理论(即元大都话是北京话来源说)提前400年。北京方言形成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个:一是确定北京话音系的本质音韵特征。即什么样的音韵特点才可以认定是今北京话的形成源头;这个音韵特点应该包括一个音系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整体特征。我们初步确定10条音变特征作为鉴定北京话语音形成的标准。二是探索北京话源头的时代,原则上要对迄今为止可以找到的所有北京话语料或与北京话密切相关的语料逐一甄别,尤其重要的是对最早时期的北京话语料做全面认真考察,以确定北京方言起点的时代。三是分期研究从辽至清代各个时代的北京话音系,在此基础上再做贯通性的历时演变研究,建立起科学的北京话语音史。四是考察各时期北京话音系及其与北京移民史方言的关系,确认今北京话音系有哪些成分是语言接触形成的。从历史语言学、汉语音韵学和北京史特别是北京移民史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下五点:一是确认反映北京方言本质特征的标准,应该是语音标准,而不是词汇和语法标准。二是重视历史上其他民族治下的北京相关历史背景留下的语音资料。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把北京作为“幽云十六州”之一割让给契丹时期起至清代为止,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这些历史背景及操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各代统治阶级对当时北京地区汉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一语言相互影响的事实应是导致北京话形成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三是重视历史上北京的多次移民情况,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几次大规模移民,极可能是导致北京方言语音发生巨变和复杂化的最重要因素。四是重视利用元明清时期域外人士记录的北京话语音记录。北京方言有过多次被域外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用本族语言文字记录的历史资料。语音方面有朝鲜—汉译音对音资料、西方语言—汉语拼音资料,这些资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北京方言音韵的情况。五是重视利用中国本土音韵资料。很多外族文字与汉语的对音译音资料相对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因此更应该重视利用元代以后诸多反映当时北京方言语音的中国本土资料。北京方言形成的历史音韵问题至为复杂,应采用多种方法并用,再因具体材料性质不同而各有侧重的研究策略。笔者的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特点有以下方面。一是建设音韵数据库,编撰北京方言研究工具书。建立从辽至清反映各时代北京方言语音的两大音韵数据库。非汉语与汉语对音译音数据库:包含契丹汉对音数据库;女真汉对音数据库;八思巴汉语音数据库;波斯汉对音数据库;蒙古汉对音数据库;朝鲜汉对音数据库;满汉对音译音数据库;西文汉语语音语料库。元明清汉语韵书数据库主要有《中原音韵》《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合并字学篇韵便览》《谐声韵学》《李氏音鉴》《音韵逢源》《圆音正考》等。此外,计划编撰一部迄今为止最为全面详尽的《北京方言研究文献目录》。二是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共时的断代研究可分为六个语音平面:辽代以前的北京地区语料音韵研究;辽代北京方言音韵研究;金代北京方言音韵研究;元代北京方言音韵研究;明代北京方言音韵研究;清代北京方言音韵研究。然后把这六个平面特别是后五个平面的语音重建结果用统一的10—15项历史音变标准贯穿起来,并且联系现代北京话音韵,做全面的历时研究。建立科学的北京话语音史,并力图找出移民方言对北京当地居民方言音韵影响的具体因素与特征,确认各相关特征的方言依据及混合的层次性。三是资料处理与理论依据。把非汉语与汉语的对音资料与反映各时代北京方言的中国本土汉语音韵资料相结合,不能只限于使用本土资料进行研究。吸收运用前沿语言学理论处理相关语料。除运用传统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理论和方言学理论及方法外,还应重视运用国内外其他前沿语言学理论,如:历史语言学的层次理论、横向传递理论、历史社会语言学理论等。特别是历史社会语言学研究,即把北京方言史的音韵研究与北京移民史研究相配合,找出导致北京话形成原因复杂的多种可能。最大限度地全面把握北京方言形成的民族融合、时空变换和人文背景。北京方言历史形成的原因复杂而多元,因此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路径也必须是多元化的。只有将各个时期的所有音韵资料穷尽全面地加以系统研究,才能完成此项艰巨的任务,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方言形成的历史音韵层次研究”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