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那么,要讨论非现实位移事件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就有必要结合现实位移事件来进行。由第二节的讨论可知,现实位移事件是可动物质实体在现实时空框架中实际发生了位置变化的事件,非现实位移事件则是不可动物质实体被认知主体构想为可动实体并在时空框架中发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位置变化的事件。根据上文对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讨论,现实位移事件与客观现实是相符的,因此具有客观性,而非现实位移事件则与客观现实是不相符的,因此具有主观性。如:
(5)Peter runs along the bay.
(6)The highway runs along the bay.
例(5)描述的是一个现实位移事件,例(6)描述的是一个非现实位移事件。前者中的Peter显然是一个可动物质实体,沿着“the bay”持续跑动,其空间位置随着跑动动作的发生而不断变化着,而后者中的“the highway”明显是一个不可动物质实体,实际上也没有发生任何位置变化,而只是认知主体将其构想为一个可动实体并沿着“the bay”发生了位置变化,但这只是发生在认知主体心理上和视觉上的位置变化,是认知主体对“the highway”与其参照实体“the bay”之间的静态空间方位关系的动态总体扫描的结果。由此可知,例(5)所描述的现实位移事件与客观现实相符而具有客观性,例(6)所描述的非现实位移事件则与客观现实不相符而具有主观性。
然而,无论是现实位移事件,还是非现实位移事件,都离不开认知主体的能动观察和认识,都是认知主体运用一定的方式、从特定观察视角进行识解的结果。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实位移事件都是认知主体依据物质实体在客观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位置变化所识解出的位移事件,但在有些情况下,认知主体也会依据其身体构造和观察视角来识解现实中发生的位移事件,也就是说,认知主体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的视角来识解所观察到的位移事件,从而留下自我的印记。例如:
(7)The boy runs to the front of the stone.
(8)The boy runs to the back of the stone.
在这两例所描述的现实位移事件中,作为参照实体的“the stone”本身并没有“前”“后”这样的特征,而是作为认知主体的说话人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的视角,即以自我的“前”“后”特征,把“the stone”朝向自己的一面视为“前”,而将其背向自己的一面视为“后”,从而赋予“the stone”“前”“后”的临时特征,这样,作为认知主体的说话人才得以在此基础上把例(7)和例(8)中的位移主体“the boy”分别识解为移动到了“the stone”之前和之后。由此可知,像例(7)和例(8)所描述的这类现实位移事件呈现出较大的客观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与此相反,非现实位移事件一般来讲都是认知主体运用其想象能力把静态情景构想为动态情景的结果,是认知主体主观识解的结果,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是,由认知主体主观识解出的非现实位移事件并不能无中生有,而必须建立在一定客观现实情景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不是任何不可动实体都可以被构想为可动实体,而是“只有具有相当长度的线性实体才能在不可动实体的动态化机制的作用下被赋予可动性特征而被构想为可动实体”(张克定,2018:600)。例如:
(9)The path ran beside a high hedge of crepe myrtle.
(10)Luis’ scar ran down the side of his face,from ear to eye to the corner of his mouth.
在例(9)中,“the path”显然是一个具有相当长度的线性实体,因此,可以在不可动实体的动态化机制的作用下被赋予可动性特征而被构想为可动实体,从而以“a high hedge of crepe myrtle”为参照而发生移动。一般来讲,人体上的疤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可以是点状的,片状的,也可以是线状的。从例(10)可以看出,“Luis’s scar”肯定是线状的,而不可能是点状或片状的,否则的话,“Luis’s scar”就不能被赋予可动性特征,也不能被构想为可动实体而发生移动,也就是说,“Luis’s scar”必须是一个线状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实体才能被识解为在Luis面部的一侧从耳朵移动到眼睛又移动到嘴角。由此可以认为,例(9)所描述的非现实位移事件是建立在The path is beside a high hedge of crepe myrtle这一静态空间方位事件基础上的,例(10)所描述的非现实位移事件是建立在There is a long scar on Luis’ face from ear to eye to the corner of his mouth这一静态存在事件基础上的。所以,非现实位移事件虽然总体上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性却蕴含着一定的客观性。
另外,要想把一个静态情景构想为一个动态情景,把一个静态空间方位事件构想为一个动态位移事件,就必须包括塔尔米所说的位移事件四要素,即位移主体、参照实体、位移和路径。这就是说,非现实位移事件必须包括位移事件的所有四个要素,如果仅包括位移主体和表示位移的位移动词,而不包括路径和参照实体,就不能构成非现实位移事件,因此,例(9)和例(10)若不包括表示路径和参照实体的介词短语就会成为*The path ran和*Luis’ scar ran这样不可接受的表达式。与此相反,现实位移事件有时可以不包括路径和参照实体而依然成立,因此,例(7)和例(8)若不包括表示路径和参照实体的介词短语则仍可成为The boy runs这样可以接受的表达式。
综上所述,现实位移事件总体上是客观的,但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非现实位移事件总体上是主观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需要说明的是,现实位移事件和非现实位移事件所具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有强弱之分的。换言之,现实位移事件具有强客观性和弱主观性,而非现实位移事件具有强主观性和弱客观性。由此可见,现实位移事件和非现实位移事件所呈现出的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形成一种相对性连续统。这一主—客观相对性连续统可以参照如图1所示的主—客观性相对关系连续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