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 阅读 2021-08-10 16:14:09 上传
会议讲座: 会议
时 间: 2021.08.10
形 式: 在线
人 数: 300
直播预告!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咨询会|8/10
宣讲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宣讲时间:2021年8月10日19:00
历史沿革
1952年,学校设俄文课程作为基础课。1953年12月,成立俄文教研组。1963年11月,建外国语教研室。1979年复校时,建外语教研室,隶属于教务处,已故著名学者陈忠诚教授曾担任外语教研室主任。1986年3月,外语教研室划归基础部。1995年4月在基础部组建外语系,同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1996年外语系单列。2003年3月改系建院,成立外语学院。
2005年日语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1年翻译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3年,德语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开始培养法律语言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获批并开始招收研究生。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2019年开始招生。学院依托学校的法学背景,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致力于培养外语与法商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语教研室教师合影
办学理念
学院在学校本科教学的整体改革框架下探索外语教学的新模式,保持并发展学院人才培养的复合特点,在教学和科研中体现外语与法商的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培养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优秀人文素养和外语专业技能,兼具法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3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3人(另有3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3%的专任教师兼具外语与法商教育背景。85%的专任教师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教师访学高校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阿斯顿大学、荷兰内梅亨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早稻田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学院教师合影
教学机构
学院设有英语系、日语系、翻译系、德语系和公共外语教学部(包括大学外语听说教研室、大学外语阅读教研室、小语种教研室)。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翻译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区域与国别研究、外国文学等四个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8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余素青教授;翻译学2011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屈文生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带头人伍巧芳教授。外国文学学科带头人夏天教授。
翻译学学科简介
翻译学(法律翻译)学科为华东政法大学特色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学科以翻译学、法学交叉融合为平台,以法治中国和法治上海的外宣为背景,对接国家战略要求、服务社会实践。学科凝聚力量,凝练法律翻译与翻译史研究两个主要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队伍建设及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科代表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emiotica《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国际、国内权威刊物和主流刊物。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在CSSCI及同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及译文近百篇;出版专著译著三十余部,编写教材十余部,承担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5项司法部、教育部课题,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科带头人屈文生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首届“上海市外语界十大杰出人物”、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杰出青年法学家、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英汉-汉英法律翻译》课程入选2017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名单。《法律英语》课程获评为2020年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学科设有法律翻译研究所,现有成员28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1名,讲师1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共计12人,硕士学位获得者共计16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与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合作连续举办十一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广受关注,《文汇报》《法制日报》及学习强国等知名媒体予以报道。为选拔更多优秀学生,学科迄今已举办五届“法律翻译夏令营”。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于2008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在法学理论专业下设法律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点,研究领域涉及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及基于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与测试、语音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叙事学等方向。
学科团队目前有成员28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19人,博士及博士在读16人,博士后4人。团队成员迄今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4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校级项目及课程建设20多项,指导学生获奖10多项。近5年来,发表CSSCI、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30部。荣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数十项。
学科带头人余素青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普通语言学、法律语言学和叙事学等方向的研究,兼任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出版法律语言学专著3部、法学译著2部,在《外国语》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主编教材3套(其中2套获校级教材奖、1套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并完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学研究项目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校级项目20多项。其他团队成员同时担任多种社会兼职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国际模拟(Moot Shanghai)商事仲裁主持、上海市中高级口译主考、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校外专家等。
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简介
国别研究学科是外语界新兴的一门交叉型学科。我院的国别研究学科成立于2017年9月,主要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问题进行密切关注、长期跟踪和科学分析。现有团队成员9人,平均年龄44岁,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7人,博士在读1人。学科成员的专业覆盖英语、德语、日语三个语种,涉及法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因此该学科团队成员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知识等结构均科学合理且颇具潜力。本学科以法学、国际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优势为基础,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对外投资法、国际治理合作、数字经济合作、跨文化冲突等议题。
本学科带头人伍巧芳教授现为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处(院)长,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监管、法商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在《法学》《辞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借鉴——以次贷危机为背景》《匈牙利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合作研究》《中国法律文化》等专著3部,译著8部,主编教材4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曾获2007年度绿地青年教师奖教金、2011年度卡西欧奖教金、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度中金缘法奖教金和2019年上海市育才奖。
外国文学学科简介
外国文学学科以西方文学理论、思潮、流派、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为主,依托我校法学特色优势,以法律文学、文学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取得了较有影响力的成果。
该学科主要以外国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中国文学外译及其对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与贡献的研究为主,并结合我校法学特色优势,以国外法律文学研究、中国判例文学英译及其国外影响为特色方向,对接国家战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树立中国法律文化形象,提供接受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取得了较有影响力的成果。
该学科现有成员23人,研究方向包括诗歌、神话研究、女性文学、文学翻译、法律文学、比较文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等,兼具英语、日语和德语三个语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博士在读2人。可为今后跨学科与跨语种科研合作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学科带头人夏天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中国外语》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学位点
2011年,学校在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下设法律语言学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生。该方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语言学和法学复合型人才,研究生由学院硕士生导师指导。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单位主要有律师事务所、法院、银行等。
学院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2015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凸显法律翻译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法律综合知识,具有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技能的应用型翻译人才。2015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历年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2018年,学院申请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19年开始招生。
学院部分研究生导师合影
科学研究
近年来,外语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学院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呈现强劲的发展势态。
学院教师近五年发表的CSSCI论文平均每年近30篇,发表的刊物有Semiotica、《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中国外语》《现代外语》《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等。
学院教师近五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处出版专著123和译著百余部。
国家社科重大1项,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10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7项,司法部项目4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1项,上海市曙光学者资助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规划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语委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及创新项目9项。
交流合作
学院十分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教师注重团队配合,形成了有效的合力,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讨会、国际访学等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近年来学院邀请到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2016年,学院开始举办“集英外文论坛”系列讲座,截至2020年10月,已经举办50多场讲座。
学院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单位、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单位。教师通过读博、进修、培训、学术研讨会等方式积极与海内外的学校、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近年来,多位教师参加了第二届“法律、翻译与文化”国际学术大会、“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启蒙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进程”学术研讨会、“法律翻译发展”国际会议、第三届语言测试与评价国际研讨会、第十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2019年联合国语文会议大学联络组中国特别会议、第四届“立格外语联盟峰会”、第九届“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国际研讨会”等会议。
2020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的高端特色项目,旨在遴选有条件的高校建设“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学院将进一步做好基地建设工作,为我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国际化平台与资源,助力我校国际化发展。
学院教师代表参加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届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工作经验交流及推进会
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积极构建语言技能+法商知识两大课程体系,注重语言服务能力的培养,以竞赛和专四专八考试营造外语学习氛围。学生在外语演讲、辩论等各大赛事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
学习与就业
非外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90%左右。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5名同学获得C类(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特等奖。
学院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各外语专业学生语言功底扎实,近年来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08年、2016年达到100%),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稳定在90%左右,日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在90%左右,2015年首届德语专业学生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100%。
在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八级统考(TEM-8)中,我院学生在通过比率和通过质量方面实现双突破,通过率高达98.08%,其中良好及以上占比58.82%,通过率超过全国通过率(42.07%)56.01个百分点,为我院近年来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