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 阅读 2019-11-15 18:15:01 上传
会议讲座: 会议
时 间: 2018.06.29~2018.07.01
地 点: 中国 合肥 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形 式: 回放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安徽大学
人 数: 待定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安徽大学联合主办,安徽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安徽大学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重视,收到学术论文共计七十多篇,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台湾台中教育大学、日本熊本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
6月3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安徽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由安徽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早生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吴福祥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中古汉语研究应着力平衡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研究,妥善处理断代研究与通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借鉴历史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提升中古汉语研究的学术层次。
会议为期两天,十位专家进行了大会报告。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太平广记会校〉商榷(一)》、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再论复音词的构词理论——兼谈词典释义》、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中古词汇研究一例——“利色”系联考》、浙江大学汪维辉教授《词汇史札记:旧词去哪里了?》、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喂”与“嚇”探源》、上海交通大学虞万里教授《〈诗经〉今古文分什与“板荡”一词溯原》、安徽大学杨军教授《〈经典释文〉“窒”的读音问题》、安徽大学曾良教授《戏曲“埧”“辆”“揉”解读》、中国人民大学龙国富教授《中古汉语虚词“将无”的形成》、日本熊本大学植田均教授《〈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代还是清代——从语词特点来考察》。
除了上述大会报告,会议还设置有九场分组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主题涉及到中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献校勘等方面。各分组宣读及讨论的主要论文:音韵方面有《唐代音义所见避粗口的语言策略》(储泰松)、《敦煌世俗文书中所见语音现象之研究》(徐朝东)、《“禅”字常读音小考》(王曦)、《[n][?]尾相混的地域分布及历史来源》(张爱云)、《魏晋南北朝(江东方言区)齿音分合考》(焦树芳)、《〈一切经音义〉日本古写本中的相异反切考》(李乃琦)等;文字方面有《〈弘明集〉之慧琳“音义”校正》(黄仁瑄)、《云南契约文书疑难字考辨十则》(储小旵,张娜娜)、《敦煌变文〈下女夫词〉“(渣)”字考》(李伟大)等;词汇训诂方面有《基于梵汉对勘的四部汉译佛经外来词研究》(陈秀兰)、《从〈齐民要术〉枣树品名看农业异称词的命名规律》(化振红)、《〈一切经音义〉联绵词探析》(周碧香)、《汉文佛经中的数“拘利”和“那术”》(顾满林)、《〈世说新语〉及刘注中由“才”构成的几个词》(刘传鸿)、《〈说文〉“忓,极也”疏证》(萧旭)、《〈孔雀王呪经〉“梁言”词释证(二)》(赵家栋)、《“闻”字“嗅”义再探讨》(阚绪良)等;语法方面有《汉语位移动词空-时隐喻语义演变的类型及演变动因》(何亮,吴福祥)、《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的来源》(梁银峰)、《〈道行般若经〉各卷次语气助词差异探究》(高列过)、《中古汉语名词性前缀“老”及“老”族派生词》(杨贺)、《元代“兀的”“阿的”关系与汉语指示代词类型》(晁瑞)、《方言助词“生”及中古汉语“X馨”后缀》(凌云)等。
闭幕式由浙江大学汪维辉先生主持,三个小组代表陈秀兰、黄仁瑄、化振红分别就各组宣读及讨论情况作了总结,对会议承办方安徽大学文学院给予高度评价。大会尾声,中国人民大学龙国富先生代表下届会议承办方做了发言,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发出了热情邀请。